現代人沒文化?取名字為甚麼這麼土?(組圖)

作者:陳季冰 發表:2018-07-12 19: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現代人沒文化?取名字為甚麼這麼土?
古人為地方取名,一定是當地和朝廷一大批的鴻儒經過殫精竭慮的考察、研究和討論後才正式提交到皇帝那裡的。(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我平時很少因為看到微信上說的那些東西而大驚小怪,但上週末在朋友圈裡看到的一件奇事可是著實驚到了我:

兩位護照上姓名拼音相同的姑娘碰巧坐美聯航的同一個航班飛紐約,航空公司分別給她們打出了兩張一模一樣的登機牌,致使她們在機艙裡狠狠「撞座」。這事驚動了地勤和安保,硬生生讓航班延誤到第二天才起飛,其中的一個姑娘還差點被拽下飛機!幾近於釀成又一場國際糾紛……

這不僅是一件真人真事,而且還發生在我的一位微信朋友身上,是她自己在朋友圈裡曬了這事。

不管這其中的疏忽和差錯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它又一次向我們提示了一個老問題:中國人的重名現象實在太嚴重了!

中國人重名多

一個貌似已經形成共識的觀點是,中國人重名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人的姓太少,據說日本有10萬多個姓,而中國的姓只有幾百個,而且100個常見的姓占了全國人口的近90%,其中王、張、李三個最大的姓就占了20%以上;二是因為中國人的名使用的字也太少,通常最多兩個字,況且還有不少單名。如此排列組合,中國人姓名可供選擇的字就相當有限了。

於是有人建議,為了克服重名太多的問題,可以鼓勵國人改變傳統的取名方式。最被推崇的是取三個(甚至更多)字的名,比如過去叫「張三」、「李四」的,現在可以叫「張一二三」、「李四五六」……

近些年真有好事者別出心裁地用英文字母或符號來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比如「張C」、「李β」、「王、」……造成了不少爭議。在有些地方,因為公安部門不同意給這樣的名字報戶口,甚至還引發了沸沸揚揚的行政官司。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任何法律對人的姓名作過什麼明確的規定。

從我個人的立場看,這些大膽嘗試看起來似乎很有創新意義,實則都屬於庸人自擾。雖然從法律的角度說,給孩子取名「張一二三」和「李β」是人們的自由,但這些家長難道不應該好好思量一下自己孩子的未來嗎?這種一時興起的「創意」可能會給兒女的一輩子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中國人的取名方式是漫長歷史的產物,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重名問題的確是上述兩個原因造成的,那麼它應該很早就困擾著人們,並且很早就出現相應的改進辦法,古人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笨。

所以在我看來,中國人重名多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現象」,並非許多人所謂的中國人姓名結構中的固有缺陷所致。

古今取名的態度大不同

其實,重名多只是這個問題的一方面。再來看看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那些名字吧:「衛東」、「建國」、「建軍」、「建新」、「學軍」……就拿我自己的名字來說,我很少有被陌生人寫對名字的時候,被寫成「陳建斌」或「陳繼兵」對我來說是常態。

大多數當代中國人對名字的心理預期,由此可見一斑。

但如果你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我敢保證,你從史書上幾乎不可能讀到上面這樣的名字。

一、今人取名隨意又盲從

不久前我去上海電視台做一檔訪談節目,嘉賓中有位小學班主任,她說她帶的班上現在淨是些這樣的名字:「紫萱」、「子軒」、「婉怡」、「如蕙」……仿佛一個個將來都將成長為瓊瑤奶奶筆下的主人公。當然,還少不了「筼」、「苷」、「芾」……之類一般人要查一下字典才能念得出來的冷僻字。

政治狂熱的時代雖然過去了,但在取名這件事情上的隨意和盲從依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改變的只是跟風的內容而已。

我並不會因此得出結論說,當代中國的普遍文化水準比古代下降了。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古代人大多數是文盲,許多人甚至都沒有正式的名字,尤其是女人。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從史書上讀到的那些名字大多不像現代人的名字這麼土氣、蹩腳呢?

二、古人取名具虔誠態度

你可以說,我們能讀到的那些名字都是有很高文化的人。然而我可以告訴你,他們並非全都出自官宦或書香門第,有不少人也是寒門子弟,他們的父母甚至也是大字不識的農民。

我認為這與古代人取名的嚴肅態度有密切關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這可是孔夫子的話。

在取名這件事情上,古人可不像我們現在這麼隨便,他們對此抱著一種近乎虔敬的態度。正因為這樣,古代為人父母者很少自己給孩子取名。

能夠有資格給人取名的人,不是一個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長者,便是一個地方被公認有學識的教書先生。我父親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末,他曾告訴我,他直到上小學都沒有正式的學名,只有家裡平時用的小名。他的名字是學校老師取的。

今日的人們--尤其是那些讀過幾年書,後來又發了點財的人--無不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有見識、眼光最好的人。當他們給孩子取名時,眼裡絕不會有對精英傳統的一絲一毫敬畏。他們所受的當代教育還告訴他們,過去那些「老八股」一無是處。

然而,一旦真要把這種盲目的自信落到實處時,他們給孩子取的名字無非也就只能是盲目地跟從社會上的一時風潮,很難談得上有什麼獨立的思考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意義。當然,他們自己不會這麼認為。

現代人沒文化?取名字為甚麼這麼土?
古代人取名的態度甚為嚴肅,與今人的隨意態度大不同啊。(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觀視中國地名瞭含意

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這些,那麼不妨再來看看中國現存的地名。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過,那麼大的中國,僅縣一級的地方單位就有近三千個,但它們的名稱卻幾乎無一重複!不僅如此,即便再將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以越南為主)等漢字文化圈內的所有國家都包括進來,重複的地名也仍然少而又少。

一、換地名減損文化意義

考慮到漢字的地名絕大多數僅有兩個字,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的都是極為普通和簡單的常用字(例如「上海」、「高雄」、「神戶」、「江戶」、「濟州、「河內」……),這種不重複的現象就更加堪稱奇跡。

另一個現象想必不少人應該也注意到了,那就是,歷史上留傳下來的那些古老地名大多典雅而富有深意,不似近年來因行政區劃拆並或所謂「撤縣建市(撤縣建區)」需要而誕生的新地名那麼粗俗可笑、莫名其妙。

記得一年多以前,福建將原泉州港、莆田港等多個港區合併,組成一個新的「湄洲灣」港,還曾引發了規模不小的抗議。因為泉州港是一個已有千年歷史的地名,它的消失令那些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士無法接受。

二、古人取地名極為慎重

在中國古代,正式地名的最初得來一般都與朝廷「設郡縣」有關。因此,它是一件極為慎重之事,必須經過朝廷正式批准,天子御筆簽署。

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傳統政治秩序是以「禮」為中心的。如我之前已經引用過的孔子的話,「名」又是「禮」的第一要務。

這就意味著,為一個地方取名(或皇帝給一個地方賜名)時,必須經過複雜的程式,從該地原來的俗名到當地政治社會狀況,從神話傳說、堪輿風水到皇室重大節慶,從特殊時刻的政治訴求到一般的吉利口彩……

總之,古代的取名一定是當地和朝廷一大批學富五車的鴻儒經過殫精竭慮的考察、研究和討論後才正式提交到皇帝那裡的。如此,則焉能不典雅而寓意深遠?又豈會犯與其他地方重複的低級錯誤?

不穩定的邊陲需要被「懷柔」、「綏遠」、「宣化」,豐饒的土地則被寄予「常熟」、「太倉」、「大足」的美好期許,衰落敗退的王朝渴望中興富強時需要「紹興」、「肇慶」、「新昌」,承平安定的時代則希冀「長安」、「長治」、「寧德」,提升道德教化、追求更高社會理想時有了「承德」、「常德」、「大同」……

最重要的一個區別是,雖然同樣出於政治需要並最終由權力決定,但古代地名的主導者是文人士大夫,因為古代權力本身深受文化傳統制約;當代地名由一言九鼎的政府及其官員決定,文化在其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最低的,這注定了我們將要留給後人的只能是一些滑稽可笑的「土豪」地名。

結語

作為本文的結尾,我還想順便說明一下,在我看來,無論是人名還是地名,真正的好名字使用的都是最普通的常用字,冷僻字是取名之大忌。因為名字對自己來說固然要體現充分的意義,比如寄託某種希望和追求,但名字是一個工具,更多地是供他人使用的。這就意味著,讀寫方便是取名的第一要務。

然而,要在簡單的常用字中尋找到符合自己希望寄託的意義,同時還要儘量避免與別人重名,這是不是有點難?我認為,有文化的人經過慎重的思考是完全做得到的。



責任編輯:隅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