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上善若水(圖)

作者:貫明 發表:2018-01-23 01: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從小時候學寫日記開始,我就一直很喜歡收集關於水的人生格言。記得最先讀到的是儒教始祖孔聖人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第六》),當時的理解是聰明人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仁厚的人則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巍然不動。後來我又讀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他仔細閱讀了尼羅河每年漲退的記錄,還親自查看水退後的現象。他發現每次洪水退後,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還在淤泥裡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他把這一現象與埃及人原有的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結合起來,就得出了萬物由水生成的結論,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古希臘七賢每人都有一句特別有名的格言,而泰勒斯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這個結論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認為人世間最善良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才能成為百谷之王。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八章中進而對水作了以下闡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尤其當一個人處於弱小劣勢的地位時,只能採取以柔克剛的方法才是取勝之道。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就是其「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良的人,心胸善於保持安靜祥和,待人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其所作所為正因為不與世人爭鋒爭強,所以才能成就至高的美德。水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就是最大的善行。

從水的品性中得到啟發,我們都知道無形之物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物質中去,所以才有滴水穿石之說。這個道理讓我們知道了無形與柔弱的好處。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人處世則更需要善於以柔克剛。後來我讀到了日本江本勝博士的許多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報告,那些報告真實的告訴我們:水是有靈性的,水是有生命的,他具有超強的識別善惡的能力,當一個人向他發出良性信息時,他就呈現美好的結晶;相反當他接收到不良信息時,他馬上就會呈現出醜劣的結晶。反觀現代的人類,由於道德標準的不斷下滑,真正能辨別善惡的智者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當我走上了修煉的道路之後,就對水的高尚品性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修者心靜如水,那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修者的強大的正念力能劈山,也具有像水那樣無堅不摧的功能;修者的正信堅如磐石,也像水的品性那樣金剛不破;修者慈悲待人,一心勸善,就如水那樣滋養萬物,洗滌污淖;修者謙虛內斂,大德深藏不露,猶如巨潭之中的水一樣,表面清澈而平靜,內心洪大而深不可測……「上善若水」,這確實是一句充滿了無量智慧的至理名言呀!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