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粽子之外,你該知道的端午習俗(組圖)

發表:2016-06-09 15: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端午節在中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龍舟競渡

相傳古代吳越人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著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裡;後來也在這一天劃著小木船拜訪親朋好友,高興時就即興舉行划船競賽,慢慢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習俗

「龍舟競渡」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作為祭水神儀式中附娛樂性的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而在不同的地方,龍舟競渡則有不同寓意,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楚國人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

吃粽子

晉代即已把粽子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吃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筒裝好米食,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避邪驅瘟

黃曆五月,時令入夏,各種生物包括毒蟲、病菌都開始活躍起來,是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古人稱「惡月」、「百毒月」,五日是「惡日」,為驅邪、避禍、去五毒,家家戶戶於門框兩側插上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這五種植物稱為天中五端,以避邪驅瘟和逢凶化吉。

灑雄黃水、佩香囊驅妖避邪

端午節亦流傳灑雄黃水、飲雄黃酒、佩香囊的習俗。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家長並以雄黃酒塗抹在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頭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古人佩香囊的習俗起源甚早。香囊俗稱香袋、香包、荷包,是一種裝有香料的小囊,佩戴於身,取其芬芳並作為裝飾。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形形色色結成一串,清香四溢。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午時水

端午節臺灣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指上午11時至下午1時的兩小時,正午即12點正。臺灣民俗稱端午節的午時水是純陽之水,古早人認為用端陽午時打上來的井水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用午時水加雄黃洗澡,那一年入夏不會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洗午時水,無肥亦水(美)」、「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立蛋


(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每到端午正午12點時,人們爭相立蛋,據說端午節陽氣最盛,俗信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此時便可直立在地上;同理,繡花針也可以浮在水面上。



責任編輯:立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