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多認為「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指男女的思念。(圖片來源:Pexels)
接續〈原來如此!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一文。
《王風•採葛》
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今人多半覺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表達了男女的思念之情:一天不見,就像多日不見一般備受煎熬。這種看法其實是把後人的感覺強加在古人的身上。在《詩經》時代,人們認為快樂會使時間變長,而憂愁只會令時間變短,如《唐風•山有樞》、《小雅•白駒》都描繪了古人的這種感受。所以,《毛詩正義》指出:「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真正意思是「一天不見,我們的關係就已經疏遠,簡直就像九個月不曾見面」(摘自趙缺譯詩)。
按著趙缺的解釋,這首詩是在描述男女偷歡之後,翻臉無情。《王風•採葛》出自東周王國,當時周天子無力監管民風。並且,王朝周邊的國家鄭國、衛國「淫風」極盛,王朝也難免受到影響,出現男女任意胡為的現象。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伊人」究竟是誰?趙缺明確指出:「所謂伊人」,並非女子,而是西周名臣、垂釣渭水的姜太公,以及與姜太公年齡接近的賢士蹇叔、百裡奚。
《蒹葭》不是愛情詩。秦國是民風樸實的國家,秦國的女子不會飄然水上,等待男子的追求。東漢大儒鄭玄覺得《蒹葭》是一首求賢詩,詩人意在勸說秦國君主能夠訪求精通周禮的賢士。
趙缺認為:秦國位於西周故地,鄰近西戎,時常處於戰爭狀態,秦國最需要的「伊人」是神機妙算的智者,而不是精通周禮的賢士。秦國的主要河流就是渭水,渭水岸邊就是周文王遇見姜太公的地方。秦人在艱苦的戰爭時代,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應該是姜太公式的人物。並且,「蒹葭」是初生的蘆荻,雖然青翠,卻毫無用處。只有經歷了風霜的考驗,蘆荻才會堅實中用。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思其實類似於「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看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兩句詩可以視作是對我們這些老年人的鼓勵。
《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汝,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汝,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以前,我一直相信《魏風•碩鼠》是一首奴隸逃亡詩,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一說法存在著不少漏洞。
首先,奴隸是世代相傳的,奴隸的孩子從小開始就受到奴隸主的壓迫、剝削。因此,一個能作詩歌的成年奴隸,不會向著主人說「三歲貫汝」(我侍奉了你三年)。「三歲」指的是三年左右,古人從來都沒有將十年以上的歲月稱為「三歲」。
其次,周禮規定,人民有合法遷徙的權利。當然,這個「人民」指的是自由民。自由民無須逃亡,而真正的奴隸即使準備逃亡,也不太可能作一首詩傳得街知巷聞,令統治階級產生防備之心。
再次,《碩鼠》出自《魏風》,魏國是極其弱小的國家,統治者崇尚節儉、熱愛勞動。在這個小國,奴隸主瘋狂壓榨奴隸的機率並不大。
趙缺懷疑《魏風•碩鼠》是晉國人用來打擊魏國的政治武器。晉國姦細混入魏國,散佈民歌、分化民心,降低魏君的威信,最終,晉國的確輕而易舉地消滅了魏國。並且,在整部《詩經》中極少存在臣民辱駡國君的詩歌。將一國之君比喻成畜生,而且是最卑賤的畜生「碩鼠」,這麼激烈的言辭更像是出自政敵的口吻。
以上觀點多半來源於趙缺的著作。如果我的表達存在什麼錯漏,還望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