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古老的中國神話故事,說是在滔滔的黃河上,有一道龍門,這道龍門每隔多少年才出現一次。無數的黃河鯉魚,經過千辛萬苦地攀游,聚集在龍門要出現的地方,日日夜夜地等啊,等啊,當龍門一現,它們將拚命一躍,跳過龍門去——成為那翱翔九霄、呼風喚雨的神龍。
鯉魚躍龍門,得者化為龍
龍門,又名禹門,在山西省河津市,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清乾隆《韓城縣誌》載:「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
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該書已失傳。據後人著述為《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對該書的引述來看,《三秦記》中曾多處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又如「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等等。後來用於比喻中舉、陞官等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燒尾化為龍
宋·陸佃《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
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尾巴;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龍門,必有天火把尾巴燒掉才能變成龍。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有古代名宴取名「燒尾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
關於鯉魚躍龍門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一條美麗剛勁的大紅鯉魚想跳過這龍門山,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裡,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鯉魚們見大紅鯉魚尾巴被天火燒掉,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責任編輯:李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