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宋朝人,宋朝上流社會在喝茶方式上進行改革,把煮茶改成了點茶:想喝茶,先碾茶,把茶葉或者茶磚烤乾,碾細,碾成茶粉,放到碗裡,再煮一壺滾水,往茶碗裡澆,一邊澆一邊攪,攪勻以後,端起茶碗輕啜慢咽,連茶水帶茶末一塊兒往肚子裡灌。
煮茶比較容易。找一個灶臺,找一口鐵鍋,鐵鍋架到灶台上,鍋裡添水,鍋下生火,煮到第一滾,開始放茶葉,再煮上一滾,趕緊停火。這時候,舀一杓茶湯,嚐嚐味道,如果有澀味,證明水質達不到要求,加點兒鹽,把澀味壓下去。當然也可以再加別的東西,例如花椒、胡椒、丁香、龍腦、陳皮、核桃、芝麻、大棗……根據個人口味酌情添加。
當然,調料加得越多,茶葉本來的味道就越不明顯,所以茶聖陸羽建議只加鹽,不加其他任何調料。
點茶比較難。
點茶使用的器具——湯瓶
宋朝人點茶,不用鐵鍋燒水,只用湯瓶燒水。湯瓶其實不是瓶,而是帶有提梁和細嘴的壺。這種壺有大有小,大的能燒三斤水,小的能燒一斤水。材質也不一樣,有金壺,有銀壺,有銅壺,有鐵壺,有錫壺,有瓷壺,有砂壺。
宋朝人點茶,不用鐵鍋燒水,只用湯瓶燒水。(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宋徽宗喜歡用「金湯瓶」,即金壺。大奸臣蔡京的伯父蔡襄(北宋大臣,最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被岳飛的孫子岳珂評為「本朝第一」)也喜歡用金壺,其《茶錄》有言:「湯瓶要小,黃金為上。」意思是說燒水點茶的壺要小一些,裝一斤水就足夠了,最好用黃金打造。至於為什麼非用黃金,蔡襄和宋徽宗都沒有給出解釋,估計是因為黃金的物理性質最穩定,不會生銹,不會結水垢,另外還顯得特別闊氣吧。
金壺太貴重,一般的士大夫用不起,普通老百姓更加用不起,他們只能用銀壺、銅壺、鐵壺和錫壺。銀壺和錫壺不耐高溫,假如炭火過猛,壺底會燒穿;鐵壺呢,又容易生銹,故此銅壺在宋朝茶藝界呼風喚雨、獨樹一幟。假如您多讀宋朝話本,可以留心一下話本裡描寫的茶具材質,「銅湯瓶」在酒店、飯店、妓院、私塾、早市俯拾皆是。
宋朝瓷器很有名氣,紫砂工藝也基本成熟,但是瓷壺和紫砂壺在當時並不受歡迎。倒是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權經過反複試驗之後,發現瓷壺和紫砂壺既能拿來泡茶,也能拿來燒水,比以上各種金屬湯瓶衛生得多。朱權讓匠人加工了一批「瓷湯瓶」,半尺來高,壺底很薄,壺腹很大,壺口很短,壺嘴很長,壺肩有提梁,提樑上裹著棉布,點茶的時候不會把手燙傷。
燒水器具——燎子
不管用什麼材質的湯瓶燒水,都得配上「燎子」。燎子是一個金屬支架,三足鼎立,上有鐵圈。燒水的時候,在支架底下生著炭火,將湯瓶套入鐵圈,火光熊熊,火舌舔著湯瓶的屁股,一會兒水就開了。
聽聲辨水
前面說過,湯瓶是壺,壺身不能透光(金屬湯瓶和瓷湯瓶均不透光),水開與否從外面看不見,只能聽聲。嗡嗡嗡,嗡嗡嗡,湯瓶裡發出蚊鳴,說明水熱了;沙沙沙,沙沙沙,湯瓶裡發出雨聲,說明水快開了;呼嚕嚕,呼嚕嚕,既像雷聲,又像打鼾,嗯,水開了。水一開,趕緊把湯瓶從燎子上取下來,趕緊往茶碗裡澆水點茶。此之謂「聽聲辨水」,是宋朝茶人的一項基本功。
責任編輯:予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