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5月11日發表日本政法大學教授趙宏偉的署名文章,針對國人喜歡去日本旅遊的現象,文章稱中國遊客在日本看到的美景、美食、購物並不真實,更多是幻像。馬克君認為,趙教授所說的才是幻覺,就拿首都作為對比,東京要比北京好一萬倍。
北京和東京都是千萬人口以上,市區面積千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密度非常高的特大城市。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旅遊資源遠比僅有數百年歷史的東京要豐富,但是2014年上半年訪問東京都的外國人數就約417萬人,創下歷史記錄,而根據北京市旅遊委數據,北京市全年僅接待外國人365.5萬人。可見同樣是首都,東京比北京更吸引外國遊客。
本文只討論中國人。中國人愛去日本,愛去東京,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購物划算。家用電器,智能馬桶蓋什麼的就不必說,同樣是中國製造,但出口到日本和在本國賣的產品,質量就是不一樣。此外,由於中國的高額關稅政策,東京的奢侈品化妝品遠比國內相同牌子的要便宜。中國人到了東京的奧特萊斯,到了銀座的免稅藥妝店,直接就是進去掃貨,一袋一袋的往外提。阿迪達斯的一雙跑鞋,國內賣好幾百,奧特萊斯直接打五折,滿1萬日元再免稅(消費稅8%),最後一雙跑鞋只有200塊不到。Coach的包包,進場先打五折,然後再有選擇性的七折,滿一定額度再打九折,到最後國內賣三四千的包,1000多就能拎回家了。資生堂的化妝品,kissme的眼線,還有蒸汽暖貼,同品牌要比國內便宜三分之一左右。既然中國生產不出這樣高質量的產品,在高額關稅的倒逼之下,中國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日本掃貨呢?
趙宏偉教授認錯了一個事情,日本人喜不喜歡中國人無所謂,喜歡錢就可以了,一個願買一個願賣,這就夠了。
中國人愛去日本,還有一個原因是安靜。漫步在東京的街道上,如果避開鬧市區,那份美麗與寧靜,就如同走在曾經的麗江古城。乾淨整潔的雙向車道,錯落有緻的兩三層矮樓,小巧滄桑的社區公園,輕聲細語的路人,整座城市安靜到令人難以想像,瞬間讓人獲得內心的安寧。東京的道路很狹窄,但往往一排建築面前就是一條馬路,建築底層是停車位,四通八達的路網導致在遇車禍或施工時也不會影響交通,所以東京不會像北京那樣巨堵,堵到司機用鳴笛來派遣內心的煩躁。東京的房屋無規劃但有造型,少有宏偉的高樓大廈和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板樓和塔樓,基本上都是有數十年歷史的設計迥異的私宅,默默的訴說著歲月的變遷。突然想起,這個國家,土地屬於私人所有,所以東京沒有拆遷,沒有大規模開發商造城,所以東京不會像北京一樣,到處都是工地、飛揚的塵土和呼嘯而過的大車,整座城市都躁動不已。
不知道趙宏偉教授是否日本待太久了,否則又如何得出東京建築道路商場比不上京滬廣和蘇杭港的結論。
乾淨也是日本讓國人流連忘返的理由。北京開一場音樂會,垃圾遍地。北京馬路上是很乾淨,但僅限於看得見的地方。從北京市區開往密雲,你會發現眼前突然冒出一大片髒亂差的地區,這就是不堪入目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北京的公共廁所,就算在三里屯這樣聞名的地方,也是味道四散,需要掩鼻。東京則完全不同,代代木公園廣場上數千人聚集的美食節,地上居然沒有一個丟棄的紙杯。日本人特意開闢出一個顯眼的場所,有專人整理髒物。從東京市區開往富士山的公路上,除了成片的樹林就是詩情畫意的鄉間,沒有一處地方不乾淨。東京的公共廁所,聞不到一點味道。日本人把乾淨衛生做到了每一個細節,做到了你看不見的地方。
所以在日本吃東西特別放心,一個連公共廁所都沒有味道的國家,它的飲食必然是讓人放心的。
趙宏偉認為中國人應該學習日本人的敬業精神,但他恐怕不理解這種敬業精神有多可怕。全世界在運營的幾家迪斯尼樂園,東京迪斯尼是唯一賺錢的,靠的就是日本人的敬業精神。面對怪物模型,導遊一遍遍的露出誇張的表情,讓孩子雀躍不已,讓遊客真正感覺到是來享受服務的。據說上海迪斯尼將在明年上半年開幕,雖然是全新的硬體,但中國人的服務水平能趕上人家嗎?
去年訪日中國遊客241萬人,比2013年增長84%,趙教授不必對這個數據感到驚訝。國人愛去日本,固然有日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因素在,在中國賺錢,去日本消費更便宜,但更重要的,是在擁擠不堪的大城市裡煩躁的中國人終於尋到一處人間天堂。可以預計,今年將有更多中國人親睞日本旅遊。
日本民間對華態度無關緊要,只要日本人還是愛錢就行了,咱中國人是過去消費和享受服務的,又不是去建立中日友誼的。
如果趙宏偉教授不希望那麼多中國人赴日旅遊,馬克君倒有一建議:中國可對國人喜歡的服裝、化妝品和奢侈品全部免關稅,僅此一項就可大幅減少東京的優勢。
来源:搜狐財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