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博士「以食代藥」的智慧(圖)


健康的飲食觀

將動植物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一物全食」、「以類補類」理念,是莊淑旂博士研究醫學多年來一再呼籲的理念,這不僅是對生物的崇敬,更能提供均衡的營養,以預防疾病入侵。

而「醫食同源」、「疾病與飲食互為因果」,更是歷久彌新的關鍵理論,

依照體質與體型來規劃飲食,就是帶領自己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一物全食的價值

記得在日本居留的期間,我到菜市場買雞肫(雞的胃)時,發現本來應該附著雞肫內側的雞內金不見了,老闆說:「雞內金已經被處理掉了。」

我想一定是有人收集雞內金去當藥物吧?

「不,都丟棄了,那看起來不雅觀,所以在出售前都要處理掉。」

老闆的解釋令我無言以對。其實,我來買雞肫就是為了要那層雞內金作研究之用呢。

在早期,雞都是放養的,任其在草地上遊走,即使吃了碎鐵,也能消化成泥狀排出,這就是全靠雞胃內那層雞內金的作用。

在臺灣,一個黃色的雞肫膜,能以等同於一隻雞的價格賣出,因為它在民間被廣為利用於治療腹脹。當然,那也是指農耕時代,現代有大量的飼料雞,要收集雞肫膜已不再稀奇,可能集中在籠裡吃著人工飼料的雞隻,大概也已經失去了胃的本能吧。

豬的腎臟亦是如此,在日本能賣出去的為數不多,這是因為它有腥臊味,難以食用。經我調查的結果,原來是處理的方法不當。在日本,屠宰豬只時,是把腎臟和肉一起冷凍,這個我們稱之為「腰子」的豬腎臟,若不立即處理,尿的成分一旦滲入組織,臭味就再也無法消除。

臺灣人則在屠宰當下,就立即將內臟取出,用水沖洗乾淨,再另外單獨保存,就不會殘餘腥臭味。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日本人缺乏處理內臟的基礎知識,而丟棄了珍貴的內臟;我在日本生活了數十年,觀察日本人的食肉文化,他們只吃「肉」的部分,其餘腳、頭、耳、尾、內臟,則多數不上餐桌。

只食用「肉」,等於是攝取到動物的蛋白質和不良的脂肪而已,沒有活用到其餘對身體有益的部分,算是「暴殄天物」。長久之後,所攝取的營養會有所偏頗,因而造成腸內不良菌增多、多餘脂肪代謝不順、內臟機能受損,積鬱的廢氣便停滯在體內,影響氣的正常循環。

在生物界的食物鏈中,我們人類必須吃其他的生物來維持生命,既然如此,我們除了要感謝動植物提供生命外,對於的動植物,更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費,這是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大力提倡的「一物全食」觀念。全食主義不僅是對生物的崇敬,更是我們追求健康的要素。

食材不浪費,健康更均衡

在臺灣人的飲食傳統中,只要哪個內臟衰弱,烹煮、食用家畜或其他動物的同一器官,就可以作為補強,這叫做「以類補類」,於是各種動物的內臟都成了昂貴的補品。由於早期在臺灣民間,認為牛只一生幫忙耕種農田,不忍食之,於是主要的營養來源,都集中於豬肉,豬肝、豬肚、豬腸、豬肺、豬血、豬心、豬耳朵、豬骨頭……等等,再佐以中藥或搭配得宜的蔬果,樣樣都是發揮養生功用與療效的珍饈。甚至是豬尾巴,不但能驅霉氣,還能治療「腮腺炎」呢!

又例如家中長輩做壽,子孫們一定准備豬腳作為最好的禮物,因為一頭豬只有四隻腳,不但很珍貴,豬腳所含有的豐富動物膠質,也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營養。

相同的,日本人不吃雞腳,臺灣人卻可以把雞腳煮爛,萃取其中特殊的成分與膠質,做成補品出售。我的母親在中年過後,雙腳與腰部逐漸衰弱,因為鈣質的流失,引發姿勢不良,那時我經常用雞爪做成菜餚佐餐,讓老人家不知不覺以食療活絡了退化的骨骼與關節。

豬肝和腰子都是臺灣飲食傳統中很重要的補品

一隻豬只有一副腰子,在早年是很不容易買到的。懷孕的婦女要盡早去豬肉攤吩咐,甚至用婦產科醫師的證明到屠戶登記,生產時才能優先買到腰子,為「坐月子」準備。因此在古早年代,一般人是買不到腰子的;就算是產婦,最多也只能分配到七副。豬腰子對產婦的功效是恢復強腰、防止腹部鬆弛,可說是產婦不可或缺的補品。應用腰子的食譜日新月異,炒「麻油腰花」也成了菜館裡很昂貴的一道美味佳餚。

除了動物,植物也要同等看待,根、莖、葉、花、果實全都不能丟棄,因為生物的每個部位都各具長處。對人類而言,「全食主義」除了強調「惜福」之外,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均衡的營養,以預防疾病入侵,減緩器官的老化。

醫食同源,不可偏廢

或許有人會懷疑,這些理論是否可在今日實踐呢?很可惜的,二戰後,科技的進化使世界人口急速暴增,如今的家畜都不是在自然中成長,為了短時間內獲得更多肉類的需求,人類利用飼料、圈養方式,加入荷爾蒙、抗生素等藥物,使家畜變成「經濟作物」,人類擅自改變生命的韻律,最終也只有承受各種疾病的「惡果」了。

但我仍然要說,只仰賴單一性的飲食生活,就是所謂的「偏食」;無論植物或動物,將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全食主義」、「以類補類」的信條,是我研究中醫多年來一再呼籲的理念,「醫食同源」更是歷久彌新、不可偏廢的理論。

不偏食地平衡食用各種動植物,就能從飲食中獲得最佳的保健效果。

「三、二、一」進食法

為了避免造成「廢氣」並使其積存在體內,平日的飲食生活,必須努力執行「早餐三」、「午餐二」、「晚餐一」的比例原則。但是偏重晚餐的文化,中外古今皆然,這是源自於人類的生活習性,大家都認為白天是工作時間,晚餐才能一家團圓、放鬆和樂地享受佳餚。

但是,若以人的自然生理規律來考量,這種偏重晚餐型的吃法完全不符合健康原則,是錯誤的飲食模式。三餐中的原則,早餐是最豐富的,並且一定有肉類;如果旅行或出差住宿時,就非常不方便,因為旅館的早餐都只提供蛋類、麵包、茶飲或咖啡,就算有肉類,也是培根、火腿、香腸等「加工再製品」。

自戰後科技文明興起,工商業挂帥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已成為破壞自然韻律的「夜型」。朝九晚五的生活形態,只有晚餐才有餘暇與心情慢慢進食,早餐與中餐自然被等閑視之。由於無法早起,早餐隨便打發,甚至為了減肥而不吃,中餐則簡單填飽肚子,晚餐才來好好享用美味。很多人飯後繼續交際、夜遊或看電視直到午夜才就寢,這樣的作息循環,當然無法早起,總覺得永遠睡不飽。

健康法則要有「在自然協調中生活的自覺」。

晚餐早一點吃,就寢前不吃任何消夜,盡早就寢;隔天早起外出,快樂地散步,然後吃一頓豐富的早餐。你要享受夜晚的生活,還是享受早晨散步的樂趣,你的選擇將會決定你的健康。其實轉換早晨與夜晚的生活方式並不困難,端視你是否真的想愛惜自己的身體。

下定決心改變作息循環,一起來享受早晨散步的樂趣。



責任編輯:雨柔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