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聲樂大師(一)(圖)


中國古代有沒有聲樂大師呢?在很多現代人的印象中,講究科學發聲,利用共鳴效果的美聲唱法來源於西方,中國古代似乎沒有什麼聲樂理論,因而人們的印象中,只有西方才有聲樂大師。其實不然,中國古代有不少傑出的聲樂大師。

唐代是中國文化達到頂峰的時期,當時有許多蜚聲長安舞臺的歌唱家,許永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據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許永新本名和子,吉州永新縣人,其家世代都是樂工。

她聲音甜潤,善於表達歌曲的思想和意境,而且有獨創性,「能變古調為新聲」。據說她從小善歌能唱,有一次在重陽佳節,和女伴們登高踏青,在山上高歌一曲,聲聞數十里外,由此而知名,被刺史選召進宮,按其籍貫改名永新,成為宮廷名歌手。

至今,在她的家鄉還有關於她的傳說,當年她唱歌的那座山頭被人稱為「玉女峰」。

有一年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大酉甫」,即一次與民同樂的慶祝宴會,觀眾上萬人,以至於喧嘩嘈雜的聲音,使現場演出的魚龍百戲的音樂都聽不見了。這使唐玄宗大怒,準備離席回宮。

這時宦官高力士出了個好主意,說只要讓許永新出來高歌一曲,必然會使整個場面安靜下來。果然,永新出場時態度從容,撩鬢舉袖,直奏曼聲,高唱一曲,其聲好像直升雲霄。喧鬧的人群立即安靜下來,「廣場寂寂,若無一人」。而且她的歌感染力極強,使「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

我們知道普通人用大白嗓子唱歌,包括現在的通俗唱法,與美聲唱法相比,音量小,音質差,離不開電聲設備的烘托、擴響,更不要說產生感動人心的效果。

專業歌唱家的歌唱方法和技術體系,要求在不考慮電擴聲條件的情況下,能讓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聽到歌手的歌聲,那就要求這種歌聲具有宏大的音量和善於傳播的音質。

許永新在山頭一曲高歌能聲聞數十里外,在勤政樓唱歌能使上萬觀眾都聽到。可見其發聲技巧是何等高超。用現在說法看來,發聲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共鳴調節不好,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音量。

許永新演唱的音域非常廣,甚至能超出樂器達到的高度。有一次,唐玄宗故意讓李謨和永新比個高低。李謨是當時的笛子高手,能吹出高低數十種不同的曲調,歌調最高時,能使歌者唱不上去。

但是他為永新伴奏時,逐一被她拉高調門,前後數十曲,終未能把永新比下去。最後唱到李謨的笛管都吹裂了。《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永新的歌聲「絲竹之聲莫能遏」,是說任何樂器也蓋不過永新的歌聲,連精通樂曲的唐玄宗都不得不稱讚許永新:「此女歌值千金。」

唐代還有其他著名的聲樂大師,如杜甫有一首詩〈江南又逢李龜年〉,李龜年就是曾名震天下的宮廷歌唱家,還有一位著名歌唱家是唐代天寶年間的念奴。我們熟知的詞牌名〈念奴嬌〉便來源於她的名字。

《天寶遺事》記載她「有色,善歌,宮中第一」。有一天宮中設宴招待賓客,也是人聲嘈雜,無法控制,眾樂為之罷奏。唐玄宗就命念奴出場演唱,並由二十五人吹管樂隊為其伴奏。

歌聲、管聲兩相追逐,美妙異常。如果沒有高明的演唱技巧,顯然是不可能壓倒二十五人的吹管樂隊。念奴的聲音動人嘹亮,音色優美異常,唐玄宗曾經讚不絕口:「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

這些古代出色的聲樂大師是怎麼唱歌的呢?我們今天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們發聲技巧相當高超。

唐《樂府雜錄》說:「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出至喉。」在這裡已經提到呼吸的重要性--「必先調其氣」,然後又指出氣息運用的方法是「氤氳自臍間出」,現代聲樂家認為這是要求氣息出自丹田。

古人論唱有「氣為聲之本,氣乃音之帥」的說法,可見古人論唱歌特別強調「氣」。不過這個「氣」,並不限於呼吸之氣,其內涵更廣,往往將人體和天地之間的能量泛指為氣。

演唱中的「勁」和「氣」常常是相輔相成,換句話說,古人是把靜心、調息、修養的功夫和唱歌結合起來,所以丹田氣並不僅僅是呼吸而已。這一點從近代一些戲曲藝術大師同時修煉氣功也能看出來。

以武生泰斗楊小樓為例,他信奉道教,據說在沒戲的一段相對空閑的時間,他就會離開喧鬧的京華,到西郊戒臺寺靜坐養氣。今人作《梅蘭芳藝術譚》總序中專門有一節講梅蘭芳唱戲和氣功之間的關係。

應該說,中國古代聲樂藝術和中國傳統修煉文化是緊密結合的,和西方聲樂理論有近似之處,又有自身的民族文化特點。

唐代的歌唱家很多,還有如張紅紅、何滿、康崑崙、段善本、賀懷智、李管兒、曹綱、尉遲青、王麻奴等,都是史傳優秀的歌唱家。古代歌唱家當然並不限於唐代,只不過唐代是中華文明頂峰時期,出現很多傑出的聲樂藝術人才。



来源:明慧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