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皋經略蜀地 南詔復歸大唐(圖)

作者:李清源 發表:2014-05-04 06: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南詔,是唐代雲南地區蠻族建立起來的地方政權。其王姓蒙。蠻族稱君長為「詔」。雲南原有六詔,即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雲南的南方,故又稱南詔。六詔各有君長,互不統屬,各自擁有部落。開元初,南詔最強,兼併了其餘五詔,建立起地方政權。南詔原屬劍南西川節度使屬下的雲南太守(駐地姚州)管轄。
 
在開元以前,南詔的歷代君長都同唐朝友好,並受唐朝策封。皮邏閣繼位後,得唐助力,消滅雲南其他地方勢力,逐步控制了這個地區,以此,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但從此以後,皮邏閣驕傲自大起來。到天寶年間,皮邏閣死,其子閣邏鳳繼位。而地方官吏胡作非為,加速了南詔對唐的背叛。
 
天寶七年(748年),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閣邏鳳的眷屬,又勒索賄賂,派人辱罵閣邏鳳。閣邏鳳一怒之下,起兵攻破雲南姚州,殺死張虔陀,趁勢攻取唐的32個羈縻州。天室九年(751年)唐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率兵討伐南詔,軍至嶲州。閣邏鳳派人向仲通謝罪,願意交還擄掠,同唐保持和好。並聲明「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當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仲通不顧大局,自恃兵多,拒絕閣邏鳳的請求,進軍至西洱河,被南詔擊敗。閣邏鳳遂叛唐歸附吐蕃,自立國號為「大蒙」。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無暇顧及西南。南詔便乘機攻陷嶲州、會同軍。其後,又多次同吐蕃攻破唐州、縣,奪去大片土地。
 
安史亂後,唐帝國國力大減,盛世不再。唐朝與吐蕃在河隴和四川地區展開了劇烈的爭奪。南詔受吐蕃役使參與了這一爭奪。
 
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吐蕃聯兵南詔,分3路攻唐之劍南道,企圖奪取成都,唐將李晟率兵反擊,大破吐蕃南詔聯軍,南詔傷亡慘重。吐蕃不顧南詔怨恨,借其王位交替,加強控制,改封南詔王為日東王,改兄弟之邦為君臣關係,並在南詔設置營堡,每年要南詔派兵鎮防,又對南詔徵收很重的賦稅和勞役,使雙方矛盾加深。異牟尋深感依附吐蕃的害處,當時受南詔王寵信的清平官(宰相)鄭回向異牟尋進言:「中國有禮儀,少求責,非若吐蕃惏刻無極也。今棄之復歸唐,無遠戌勞,利莫大此」。異牟尋同意此議,但只在暗中謀劃,尚不敢公開反對吐蕃。
 
貞元三年(787),德宗採取了宰相李泌提出的「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策略。李泌雖不久病逝(789年),但他的南通雲南,以「斷吐蕃之右臂」的計畫,具體由西川節度使韋皋付諸實施。
 
韋皋招撫東爨首領,通過他們從中斡旋,獲悉了異牟尋意欲歸唐之心。貞元四年(788),吐蕃出兵10萬,再度進攻成都。南詔也被迫從征,但駐兵金沙江北,按兵觀望。韋皋有意將一封致南詔的信件轉給吐蕃,吐蕃中計,對南詔的疑慮加深,派兵2萬屯會川,阻擊南詔,異牟尋怒而引兵南歸,使雙方關係公開破裂。韋皋不失時機,進攻吐蕃,擒其大將乞藏遮遮。唐朝這次軍事上的勝利,終使異牟尋決心歸唐。貞元九年(793),異牟尋派出3批使者,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均達成都。在致韋皋的書信中痛訴受制吐蕃,污辱先人,孤遺受欠、吞聲無訴之「四難忍」,表示「願竭誠日新,歸款天子」。韋皋遣巡官崔佐時於次年(794)正月到達苴羊城,異牟尋率子尋夢湊等與之會盟於點蒼由。盟辭互約,唐與南詔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南詔決不陰結吐蕃,與唐為敵。貞元十一年(795),唐朝派遣袁滋為冊南詔使,正式頒發了「貞元冊南詔印」。
 
南詔和唐重修和好,在唐朝支持下,南詔發兵攻吐蕃。貞元十七年(801),異牟尋與韋皋聯軍大敗吐蕃,生擒吐蕃軍統帥論莽熱,南詔獻俘於唐朝。吐蕃對南詔的威脅解除。
 
(責任編輯:夏裔)


来源:看中國整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