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06日訊】轉眼鮑爸爸一家移民來澳洲的黃金海岸已經一年多了,回想這一年光景發生了太多事情,酸甜苦辣五味齊全,但多年之後仍會讓全家記憶猶新的應該是小兒子Chris在澳出生記了。
去年五月當我發現自己懷孕之後覺得很無助,移民三個月,大兒子Will剛融入澳洲小學生活,我也開始適應這兒的生活,準備考駕照找工作。小兒子的突然來臨讓人措手不及,懷孕初期的各種症狀全到齊了。老公當時在國內上班賺錢,老媽說來照顧我但到了之後水土不服睡不著覺又回去了。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大家晒的各種美食口水就往下流,瘋狂想吃家鄉的大餅油條竟成了奢望。那時候,黃金海岸的藍天白雲碧海完全不能讓我開懷,Will做的各種鬼臉得的各種獎狀也不能逗我笑了,我想,這樣下去一定得憂鬱症了。
所幸關鍵時刻,老公飛過來了,我們搬到了海邊的公寓房內,重新添置了傢俱,可懷孕造成的頭暈噁心還是讓我很難受,再加上老公是辭職過來的,我想為了肚子裡的這個小傢伙,這代價是否太大了。老公安慰說:"或許這是老天的安排,工作辭了可以再找,小生命不能隨便舍棄,眼前的困難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環境對人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在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周邊大多是職業女性,大家都覺得工作壓力大,生一個足夠了。澳洲截然不同,大多數澳洲家庭要麼不生,生的話起碼兩個,Will同班同學幾乎沒有獨生子女的,好幾個媽媽都生了四個,有的四個全是男孩。她們見我懷孕了都特別真誠地祝賀我,摸著我的大肚子說太beautiful了,這是一件多麼wonderful的事情,讓我享受這美好的過程。
說實話我對Chris的期待感不如對Will的,因為Will是第一個孩子是我翹首以盼的,而Chris來臨時自己並未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國內生產有老媽照顧,還可以請月嫂和阿姨,在澳洲人工很貴,萬事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和老公之前都不太會幹家務活,現在都要從新開始,從頭學起。所幸澳洲的醫療體系十分健全,產前產中產後都有完善的支持,大大緩解了我的焦慮。或許通過我在中國澳洲兩地生育的經歷對比,大家可以對澳洲醫療體系有更直觀與全面的瞭解。
大兒子Will
候診:基本不用排隊
記得2007年在國內生大兒子Will時全家都很緊張,考察了上海好幾個醫院,最終決定在第一婦嬰浦東分院VIP部做產檢,即使是VIP人也不少,每次至少要等個把小時才輪到。而在澳洲,你只要事先和診所預約好,到達之後10分鐘左右就可以看病了。現在中國仍處於生育高峰期,據上海朋友說現在候診等半天也是有的。
在國內生老大時感覺醫生若能在百忙之中抽出10分鐘回答你的問題已經令人感激涕零了,而在澳洲,不管是幫你驗血的還是幫你做超聲波的,甚至幫你做手術的醫生護士助產士麻醉師,都會主動跟你說謝謝。一開始我很不習慣,後來發現澳洲各行各業都這樣,無論是吃飯買菜購物,還是去政府部門辦事兒,每個人都會對你說謝謝。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職業沒有貴賤",在澳洲,你會發現這絕不是一句口號,每個人都很敬業,也尊重別人的工作,覺得顧客就是衣食父母一定要服務好。而在國內,大家嘴上不說心裏還是會根據職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比如醫生公務員就是高高在上的"黎叔",黎叔如果不高興,後果將會很嚴重。相反,對飯店服務員就可以大呼小叫。父母來澳洲探望我,覺得和國內相比,除了氣候與環境之外,讓他們感覺最舒服的就是和諧的人際關係。老兩口每次去海邊散步,迎面走來的陌生的澳洲人都會面帶笑容主動打招呼,我爸打趣說是不是因為澳洲人口太少了?偶爾能碰到個人都發自內心感到高興?而中國人太多了,生活壓力也大,路上大家都行色匆匆,地鐵裡又摩肩擦踵,哪有心情跟人打招呼?
產前檢查:原來可以很輕鬆
一開始我擔心語言溝通,選擇了一個華人女醫生Jennifer做我的GP(General Practitioners,即會看各種病的家庭醫生)。從口音和長相來看Jennifer應該是香港來的。記得第一次就診和她敘說完自己種種不適之後,她只是給我量個血壓,簡潔給我三個字"沒事的",沒有給我開任何藥。可能已經習慣了國內看病動不動就驗尿驗血配一大堆藥,再加上Jennifer長得很像電影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給湯唯看病的那個不靠譜的女醫生,於是決定換個醫生看看。
朋友推薦了一個澳洲女醫生叫Nora, 幾次檢查下來發現流程和Jennifer也差不多,正常情況下就量量血壓測測心跳摸摸肚子聽聽胎心,沒有異樣的話很快就完事了。不過相比之下Nora的診斷及解釋更耐心細緻些,說頭暈是因為血壓有點偏低需要補鐵,下腰酸痛是因為懷孕子宮變大腰部受擠壓的緣故,建議每天讓家人幫忙按摩,或者買個托腰帶減輕壓力。開藥時也會詳細解釋該藥的作用,如何服用,以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澳洲這邊看病和配藥是完全分開的,醫生只負責開處方,你得拿著處方再去藥房買藥,也就是說診所和藥房是完全獨立,這樣就從機制上有效遏制了醫生為了拿回扣挑貴的藥開給病人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澳洲的產前檢查和國內比起來簡單許多,不過輕鬆的氣氛下重要的檢查一個也不會落下。12週做全套身體檢查,需要驗血驗尿做超聲波,判斷是否有唐氏綜合症(Down Syndrome),並根據寶寶各種長度更為精準地預測生產日期。18-20週時會再安排做個超聲波,這時你可以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26週做Glucose test,看看你是否有妊娠高血壓或者糖尿病,之後會在28,31,34,36,38,40以及41週根據個人不同情況安排檢查。我的整個孕期做了三次超聲波檢查,除了之前提到的12週和20週,38週醫生測我肚圍時感覺寶寶有點小,建議我再做一次以求放心。所以整個孕期印象中前後總共就驗了三次血,做了三次超聲波。
選擇醫院:公立也很不錯
和國內一樣,澳洲媽媽們有的在私立醫院有的在公立醫院生產,區別在於私立醫院你可以選擇醫生,從懷孕檢查到手術都由這個醫生跟蹤負責,多花點錢買個放心。而公立醫院主要負責最後階段的生產以及20週,30週的幾次主要檢查,其餘的孕期檢查你可以在自己的家庭醫生那邊完成。由於我沒有買私人醫療保險,同時打聽下來選址新建的黃金海岸公立醫院也很不錯,於是就選擇了公立醫院,事後證明完全正確。
在公立醫院,如果你有澳洲醫療保健卡(medicare),所有住院費用,包括手術費,住院期間的住宿費,藥品費,救護車費用,嬰兒出生後一系列的健康檢查,以及為新媽媽提供的母乳餵養等培訓課程都是免費的。如果你選擇私立醫院但沒有買相關保險的話,你需要自費付出上述相關所有費用。像我住的公立醫院單人病房四晚費用大約AU$5000,以及 AU$6000的手術費。如果你的新生兒需要兒科醫生的檢查與過夜看護的話,還需支付$500的檢查費和每晚$1000的看護費。
二兒子chris在澳洲出生
手術前:你必須瞭解所有的風險
生老大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記憶有些模糊,只記得選在38週剖腹產,到了醫院之後一直是懵的,反正醫生說什麼就跟著做就是了。澳洲很不一樣,首先是剖腹產的日期嚴格把控在39週,提前一天都不行。其次是手術書籤字,生產前一週醫生會將剖腹產說明書以及手術可能帶來的大小風險一條一條向你詳細說明,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專業術語,她會不厭其煩地向你解釋,如果你還不明白,她會問你是否需要中文翻譯?總之一定會等你全部弄明白後之後才讓你簽字的。手術前還有參觀產房及病房設施的安排,讓產婦及家屬放心。
手術中: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手術正好安排在聖誕夜一早,媽媽和老公陪我去的,一進醫院就感受到濃郁的聖誕氣氛。我們在產科接待處等了一會兒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助產士(mid-wife) Emily領我們進去,非常親切地向我們介紹了今天手術的流程以及幫我接生的醫生護士團隊,說他們正在開手術前會議,今天日子特殊就我一個手術。聖誕夜對澳洲人來說相當於我們的大年夜,大家都趕著回家吃團圓飯,所以安排在一大早就能理解了。不一會兒主刀的產科醫生Nelson和他的助手Hamon過來了,非常熱情地祝我們聖誕快樂,讓我不用緊張,說丈夫可以陪同生產。Emily善解人意地對我媽說您可以在門口等待,看看電視,手術一結束就會通知您的。
於是我和老公換好衣服,我躺在移動床上被推進手術室,老公拿著相機跟在後面。很快就到了手術室門口,透過玻璃往裡張望,好多高科技的醫療設備,好多人在忙碌著做準備工作,感覺在看美劇一樣。進入手術室後,首先是一男一女兩位麻醉師迎上來給我介紹整個麻醉的過程,我這次採用的是局部麻醉,上半身包括頭腦在整個手術中是清醒的,下半身不會有任何知覺,打完麻醉針後他們會用一個冰塊來測試我的知覺,如果沒有知覺就說明麻醉起作用了,可以開刀了。接著,其它人依次跟我打招呼自我介紹他們是幹嘛的。可能是聖誕夜吧,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緩解了我的緊張,再加上之前我自己也做了不少功課,把醫院發的資料都仔細看了一遍,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有點小忐忑,但更多的是躍躍欲試,期待著Chris能夠順利出生。
當麻醉起作用後,護士用一塊藍布擋在我面前,醫生開始動手術了,我的下半身沒有絲毫感覺,但腦子是完全清醒的,我聽到麻醉師問老公過會兒是否需要他幫忙拍照,還有其他人在愉快的聊天…沒過多久,就聽到主刀醫生說,"孩子出來了,是個男孩。"緊接著聽到Chris的哭聲,沒有他哥哥Will那麼響亮,但仍然很有小男生範兒。我的心情一下子愉悅起來,懷胎十月種種不適造成的鬱悶與難過被這哭聲一掃而光。這時Emily跑來告訴我Chris體重3340克,身高49.5厘米,一切都很好,現在就可以把他抱來放在我胸口一起回病房。當Emily把洗乾淨的Chris抱到我胸前,一個小小的粉嫩粉嫩的小寶貝緊貼著我發出嗯嗯的聲音時,之前所有的"苦"瞬間都變成了"甜",我開心地對老公說:"Chris好可愛,小嘴跟你一模一樣。"在一旁的麻醉師趕緊拿起相機幫我們捕捉下這動人的一刻。如果說Chris是聖誕老人給我的禮物,我想說,這是有生以來收到過最好的禮物!
大兒子抱著小兒子
住院: 沒花過一分錢
手術結束後我躺在移動床上被運往觀察室,測量脈搏血壓什麼的,護士給了我止痛片和一杯水,我沒多想一口喝下,竟然是冰水!澳洲醫院基本沒有產婦要做月子保暖調理一說,病房裡護士每天送的也都是涼白開,老公只能到員工茶水間自己去打開水。
澳洲公立醫院一般順產住2-3天,剖腹產3-4天。我所在的黃金海岸公立醫院提供給每個產婦單獨的病房,房間配有電腦冰箱衛生間和沙發,鼓勵家屬陪同過夜。當年在上海生老大Will時沒想過會有第二胎,覺著人生就這一次要對自己好一點,便選擇了公立醫院的VIP病房,2007年時住院費5000元一晚,外加3000多元的手術費,和此次生產的澳洲公立醫院相比,硬體設施差不多,但軟體服務要差一些。
每間病房門口有塊白板,上面寫著產婦和家屬的名字。每天有三位助產士輪班提供服務,你可以躺在病床上通過服務按鈕召喚當班的護士,我總共住了五天,前後服務過我的助產士差不多有十多位,有的是窈窕淑女,有的是大媽大嬸,儘管風格有所不同,但態度都很不錯,每次給我打針吃藥都會謝謝配合。由於乳腺不通奶下不來,我體會到了咬牙切齒的疼痛,當天大媽級的助產士想法設法幫我疏通,用毛巾熱敷沒用,就建議用冰塊幫我消腫。我告訴她中國人有坐月子的習慣,生產完一個月一定不能接觸涼的東西,別說冰塊了,連冷水也不能碰的。她無法理解,說冰敷是消炎消腫的好辦法,不用擔心,拗不過她的熱情我同意嘗試一下,怎料當晚就打起了擺子。大媽護士被嚇住了,趕緊又改成熱敷,終於明白中國人坐月子的規矩,畢竟體質不同,不能勉強。
住院期間,每天除了助產士照顧你和寶寶的起居,住院醫生例行查看你的身體恢復情況,還有專人送一日三餐下午茶和清潔你的病房。與國內醫療服務比起來,這裡分工更細緻流程更規範,記得當年生Will時我同樣乳腺炎發高燒,可下半夜整個VIP病房就一個護士當班,服務鈴按了好久也沒人過來,病房再漂亮,設施再高端,服務還是不夠到位。
五天很快過去了,出院那天,除了幫媽媽做常規檢查之外,還有兒科醫生幫寶寶做全身檢查,包括聽力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Chris檢查下來一切正常,我們在醫院大廳聖誕樹下拍照留念後就出院了。整個住院期間沒有花過一分錢,醫院也沒讓交過任何押金。
哺乳:全力提倡母乳餵養
澳洲是極其提倡母乳餵養的國家,所有診所醫院藥房你都可以看到提倡母乳餵養的宣傳手冊,其中有一條就是寶貝剛出生最好馬上放在媽媽胸口,因為母子連心,寶貝的哭聲氣味以及與你的肌膚相貼(skin to skin)都會刺激你荷爾蒙分泌,促進母乳生產。
通常來說,順產產婦在生產後48小時內產奶,剖腹產要再晚些,相比於澳洲媽媽,亞洲媽媽產奶要再晚些。在下奶前的這段時間內,澳洲醫院是嚴格控制給新生兒喝配方奶的,他們認為任何媽媽都是有初乳的,哪怕量很少但新生兒的胃也很小,應該是足夠的。48小時內寶寶餓了的話就是訓練他喝母乳的最佳時機,基本不會提供配方奶的。在國內生老大時見我沒奶,護士馬上就用小量杯餵配方奶給寶寶吃,記得Will一出生時胃口就很好,60ml配方奶一口氣咕嘟咕嘟就喝完了。可憐的Chris堅持到第三天仍舊吸不到媽媽的奶,醫院才同意給他喝配方奶,這時體重已經下降超過了10%!外公外婆心疼得不得了,說眼見著出生時粉粉圓圓的小臉變得又黃又瘦,太不值當了。
針對母乳餵養遇到困難媽媽們,澳洲醫院會提供專家講課及諮詢,專家會到病房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餵奶,並給出現階段的哺乳方案,比如間隔多少小時手動吸奶一次,每次給寶寶餵多少毫升的奶,是否需要補充配方奶等。黃金海岸所屬昆士蘭州政府健康部還會在你出院後提供兩次助產士上門服務,看看媽媽恢復的怎樣,寶寶體重是否有增加,母乳餵養有什麼問題。到我家的兩位助產婦Gabrielle和Cathy看上去50多歲的樣子,儘管工資不高但兩位非常熱愛這份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幫助到更多的媽媽們。
說句題外話,我發現澳洲人對職業的追求和咱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太將高職位作為衡量事業成功的標準,相比之下更看重個人的興趣以及這份工作是否能實實在在幫助到別人。澳洲媽媽50%是家庭主婦,每天忙活家務和孩子也過得津津有味。在國內我身邊不少朋友嘴上說工作壓力大,但真正能安心做全職媽媽的有幾個?也有不少朋友說厭倦了大公司的人際關係,但又有幾人能真正放下功名利祿做一些不起眼的有意義的工作?
"放下"真的不是簡單的事情,放下後如何生活得有滋有味,也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移民(微博)的,即便你在經濟或技術上符合移民要求,但生活方式或者心態上沒調整好的話,人是移了,但心還是在遊蕩的。坦白說,即便鮑媽媽已經走出了國門開始了移民生活,看到朋友圈上閨蜜們晒出的各種出差照片,有時還是會回味工作帶來的滿足感的。
出院後:家門口的兒童健康中心
國內一直在說醫療改革,要加強社區醫療功能,減少大醫院的負荷,這方面不妨參考一下澳洲政府的做法,如果真能借鑒到一些經驗的話,對孩子對父母都是特別好的事情。
澳洲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兒童健康中心,週一到週五每天都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動。週一有0-5歲孩子的音樂互動課,週二有6週到6個月孩子的遊戲課;週三是不同年齡組的小寶寶稱體重和護士答疑的活動;週四是嬰兒按摩以及多元文化交流活動;週五則是3-5歲兒童的大腦訓練課。所有的活動都是免費的,只需提前預約就可參加。
如果孩子有些小毛小病不放心的話,可以先去社區中心諮詢一下,比如Chris出生後先後發生眼角流淚,大便不規律,還有睡覺時呼吸急促等狀況,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社區健康中心的護士都能解答。如果護士沒把握的話會建議你去看家庭醫生,沒有大礙的話醫生開個處方你自己去藥房抓藥按時服藥即可。如果需要驗血做超聲波,家庭醫生會開單子,你可以選在離你家最近的中心去做檢查,檢查結果會自動通過網上醫療系統傳給你的家庭醫生,如果有問題醫生會電話你預約下次就診。除非你需要動手術或者突發病情需要看急診才會去醫院。這樣的醫療系統能有效地分配人流,不會出現大家一股腦都往醫院擠,病人焦急醫生來不及看的緊張局面。
此外,澳洲政府還通過許多熱線電話為媽媽們提供各種健康諮詢。有24小時兒童健康問答熱線;兒童免疫針熱線;母乳餵養諮詢熱線;針對生產抑鬱的安撫熱線等等。如果媽媽或寶寶有突發病情不便上醫院,還可以撥打Medcall讓醫生上門服務。這些都有效緩解了醫院的負荷,同時也為媽媽們免除了後顧之憂。即便你是沒有家人照顧的單親媽媽,政府也會委派社工去幫助你,除了新生兒津貼之外還有額外的生活津貼。
總之,全方位的醫療保障體系讓我覺得在澳洲生孩子十分省心,因為在這場"戰役"中,你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来源:滴答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