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2月09日訊】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墓葬的變化反映了社會分層與文明曙光的出現;商代墓葬體現了鮮明的階級對立。為何至今沒有發現一個確定的西周王陵?西周墓葬有何特點?禮制是如何發展並完善的?。
A.周王陵不封不樹,探尋困難多異議
商代王陵已確定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西周王陵在哪裡?據《周易》、《漢書》記載,周朝王陵不封不樹,即:地面上沒有明顯痕跡,也沒有栽種樹木,這給考古工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清乾隆年間,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經過考證,曾對周原境內(今陝西寶雞扶風縣與歧山縣交界處的北部)相傳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成王姬誦、康王姬釗和附近的穆王姬滿、宣王姬靜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魯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樹碑立記,但經後人考證多有異議。
考古部門經過多次勘探試掘,在周原境內發現大批西周墓葬,但大多是中小型長方形豎穴墓。作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廟所在地,周原應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沒有重大發現。
周原遺址
2004年2月,有關部門對周原遺址進行普查時,在周公廟風景區發現一處兩週時期最高等級的大型墓葬群。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周公廟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調查、鑽探,共發現9座4條墓道大墓,4座3條墓道大墓,還發現車馬坑13處。許多專家判定9座4條墓道大墓和4座3條墓道大墓應是周代王陵。因為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這麼多條墓道。甚至認為這裡要麼是西周13個王,要麼是周公旦及其子孫。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帶4條墓道的墓葬規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儘管意見不統一,但這畢竟為尋找西周王陵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B.生前聚族而居,死後合族而葬
現已發掘的西周墓葬制度基本上承襲商代。除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沒有墓道,其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族葬制是西周諸侯國墓葬的一個重要特徵。因西周實行的宗法制使得宗族關係強化,人們不僅生前聚族而居,就連死後也要合族而葬,這就形成了族葬墓地制度,即「公墓」和「邦墓」。
所謂公墓,是天子及其同姓的墓地,即「王之墓域」;所謂「邦墓」,是國中庶民的墓地。河南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屬於「公墓」,它以8座大型墓為主體,中、小型墓及車馬坑散佈其間,而且墓域沒有打破現象。這大型墓是衛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周圍的中、小型墓則是衛國國君的宗族成員墓葬。這處墓地墓葬規模有大有小、墓位排列有尊卑貴賤之分的墓地就是諸侯國公室的「公墓」。
陝西長安灃西張家坡墓地,目前已公布發掘了756座西周墓葬。這些墓葬之間幾乎沒有相互打破關係,也就是說它們是同一時期的,由此可見這些數量眾多的小型墓葬也是經過事先規劃安排的。以4座大墓為中心分布的墓葬是井叔家族墓,是幾個不同世代的井叔墓,而規模最大的那座可能就是第一代井叔的墓葬。井叔其人見於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其中的一位井叔,根據傳世的曶鼎等青銅器銘文,可以推斷是周懿王時期的重臣。根據目前的發掘情況,可以推斷張家坡墓地埋葬的是西週一代居住在豐鎬的井叔家族及等而下之的若干個家族的國人墓葬,也就是「邦墓」。
虢國墓地的七鼎六簋
C.棺槨等級嚴格,天子九鼎八簋
據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有專家結合考古發現,認為「天子棺槨七重」應為「三槨四棺」,「諸侯五重」應為「二槨三棺」,「大夫三重’應為「一槨二棺」,「士再重」應為「一槨一棺」。考古發掘證明文獻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
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與鼎搭配使用,與此相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發掘的虢國太子墓是兩週之際的墓葬,隨葬的就是七鼎。虢國國君季墓隨葬的是七鼎六簋,與其身份相符。
西周的禮制有一個發展過程。西周早期這種制度並不完善,如近期發掘的湖北隨州葉家山111號大墓出土青銅器共計19鼎12簋。這座大墓應是一座西周時期的曾侯墓,如按周禮規定,該墓只能隨葬七鼎六簋。但這位曾侯死時列鼎制度尚未最終形成,還屬草創時期。直到西周中期,禮儀制度才得以確立。春秋至戰國早期,這種禮儀制度尚能得以維持。
来源:大連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