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警惕:七種異常步態預示疾病(組圖)

發表:2014-01-31 08: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1月31日訊】通俗地講,人的下肢有3個關節,即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這3個關節的中心應在一條直線上,一旦這些關節出現問題,原有的步態就會發生變化。有些典型的異常步態對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義,通過望診即可作出診斷。

七種異常步態需警惕


網路擷圖

間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後,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繼續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時間後,上述症狀則重複出現。大部分人誤以為這一表現是下肢或關節出了差錯,其實這是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高抬腿步態

走動時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門檻之狀,又稱跨越步態。其主要是因為患者小腿伸肌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而有意識將腿抬高所致。此步態多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痺或外傷等。  

搖擺步態

走路時患者軀幹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軀幹都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在行走,又稱鴨步。這種步態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者。  

足跟步態

邁步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為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態可見於脛神經麻痺、跟腱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病症。  

畫圈步態

走動時表現為患腿膝強直僵硬,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鉤。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畫一半圓前進一步。由於此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者,所以又稱偏癱步態。  

拖腿性跛行

行走時,健腿在前,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本病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保護性跛行

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腿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保護性患足點地跛行,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此外,臨床中常見的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脊髓型頸椎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病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走路姿勢,這是因為人在肌肉力量、肌腱和骨骼長度、骨骼密度、視覺靈敏性、身體協調能力,以及體重、肌肉或骨骼受損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細微的差異。正常步態是通過骨盆、髖、膝、踝和腳趾的一系列活動完成的。


網路擷圖

訓練步態六法

保持正確的走路姿勢,對改善關節功能、延緩關節退變是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並非每個人都能擁有健美優雅的步態。有的人穿高跟鞋走碎步,有的人揮動雙肩走正步,還有的隔很遠的距離就能聽見他(她)的腳步聲。從專業角度看,穿高跟鞋走路,腳的姿勢不自然,必須使機體消耗更多的能量,以保持平衡,因此容易疲勞。如果鞋太緊,每走一步,腳就會感到痛,這也會影響正確的步態。因此,應該少穿高跟鞋,多穿中跟或平跟鞋,這樣既省力又有彈性。要矯正不良步態應盡量少坐車,每天堅持步行。走路時,需保持昂首挺胸、肘部稍屈的姿勢。  

專家總結出一套訓練步態的方法,效果很好,讀者不妨試一試:

1.用腳尖走路,腿伸直、雙手叉腰、胳膊向後、挺胸抬頭,每天10分鐘。

2.慢走3分鐘,注意全腳著地,屈膝。

3.平穩快走兩分鐘。

4.用腳尖走,身體重心從一腳移到另一腳,屈膝走50步。

5.腳尖先著地,隨後移到全腳掌,膝部快速屈伸走30∼60步。

6.用華爾茲舞步前後移動,旋轉360度,華爾茲舞步轉大圈3∼7分鐘。

這套方法堅持半年就能取到較好效果,對於扁平足也有治療作用。



来源:Google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