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孩子的獨立和自信是怎樣煉成的?(圖)


有一次到美國西部的鳳凰城旅遊,接待我的是當地的一個朋友。朋友問:「高娓娓,這幾天你是如何安排的?」,我說沒所謂,哪裡好玩就去哪裡。朋友就說:星期六單位同事舉行兒子的8歲生日派對,你那天不要有其他安排。我說也好,正好我也沒參加過美國小孩子的聚會。於是,我們提前到商場買禮物,買包裝紙,買卡片,買送禮物的口袋,很慎重,很盡心,同時,我也買了一份,儘管我並不認識這個孩子。

一個小孩子的生日竟然那麼重要?牽動了很多人,甚至我這種與他們不相干的客人,絲毫不亞於我們舉行隆重的聚會。在美國,對於孩子的生日,家長們是非常尊重的,還要早早準備,開派對的形式,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他們完全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人。

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一個美國朋友傑夫瑞曾給我講過的他生日慶祝派對,讓他一生難忘,終身受益,同樣,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不是教育專家,只是把自己在美國的一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美國小男子漢的責任

在美國,孩子成人都要舉行隆重的派對。

那年,我的朋友傑夫瑞13歲,是他的成年人生日,家裡為他舉辦了一個十分隆重的生日派對。

成年了,就是大人了,就是男子漢了。

懷著男子漢的喜悅,他很興奮,很自豪。

在切大蛋糕之前,他的父親神情十分嚴肅的講了作為男子漢的很多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小小男子漢也承擔起合父母一起,配合父母位家庭服務的工作:必須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等……

「現在,你作為男子漢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須找到一份兼職工作,作為進入社會瞭解社會的第一步。」

聽到這話後,傑夫瑞當場十分驚訝,但沒有辦法,既然是男子漢就要像男子漢,於是,他把認識叔叔伯伯一個個想了一遍,終於,他想到了一個離家不遠的開餐館離的叔叔,馬上衝出去,跑到那個餐館,告訴那叔叔:「我已經是男子漢了,要作一份工作,我想替叔叔工作。」於是,那位叔叔同意他週末來餐館洗碗,並且發工資。

傑夫瑞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自豪地向全體人員宣告:我是男子漢!我已經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從此以後,他懂得勞動光榮,自己掙錢買東西,遇到問題自己解決,到現在,他是一位樂觀開朗,成功的地產商。他告訴我,後來他知道,父親和那位叔叔早就勾結起來,所以他才那麼容易就找到了洗碗的工作。

美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責任教育,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所以,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比如說生日、畢業典禮。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會的標誌和起點,所以在這些日子裡都會舉辦非常隆重的聚會,每個學生大約有十幾位包括家長在內的親友來參加這些聚會。比如說,畢業典禮。家長不僅要去學校觀禮,每個家庭還要在學校的畢業典禮後,組織Party來慶賀孩子高中畢業和長大成人,送有紀念意義的成人禮物。讓孩子明白和記住:他成人了,要對自己完全負責了。在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後,實現對家庭、社會、國家負責。

(二)美國孩子在被重視中很自信

回過頭來,我們還是接著說我在鳳凰城參加的傑米的生日派對吧。

父母雙方的親戚,還有他小朋友們和小朋友們的家長都來了,他今天也覺得自己很神氣很得意,他以主人的身份招呼大家,招待大小朋友們。

在傑米家裡的牆上,是這一家人的相片,顯然,孩子佔的位置很重要。

傑米房間裡他自己的相片,記錄孩子的成長歷程,傑米還很慎重地為我介紹了他記得的或者他父母講給他聽的一些他成長的小故事。

在生日派對上,和小朋友們一起的遊戲:把一些號碼放在不同的地方藏起來,

大夥要一起尋找,分別會有不同的獎品

這是在美國過生日一個重要的儀式,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

排好隊,一個一個去打掛在樹上的糖果箱,直到把裡面的糖果打翻一地,然後每個人都收穫一大堆

他的父親莊嚴宣布:點蠟燭,許願開始

傑米十分得意,也覺得十分神聖、莊嚴,所有人都祝福他,送禮物給他。而且,還有一個中國阿姨幫他全程報導記錄,在場的人都說高娓娓阿姨的博客可牛了,在中國看的人好多,這樣一報導,中國的小朋友們都會認識你,他能不得意嗎!

生日時,孩子收到的祝福卡,這些卡片在送禮物時都要一一念出來,表達對傑米生日的祝賀以及對他的祝福,這些卡片一直會放在客廳裡,這種方式,讓美國孩子覺得自己的重要很受重視,感到很多人的愛,很多人對他的美好希望。

離開時,每個人不但和在場的大人道別,同樣也和傑米道別

這次生日聚會,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美國父母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而孩子在被重視中很自信。

(三)美國孩子的獨立自信是父母「殘忍」煉成的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那種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裡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後,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於「溫情」了。

我想說,造成這種不同家庭教育的觀念的根源,其實是子女的所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

由此而來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上的。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我們做的心甘情願,犧牲非常大。

在美國,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樂、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來的,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

這看似很「殘忍」,其實卻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懷。

這種「殘忍」的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其實就是:

對孩子要多鼓勵少保護。鼓勵孩子做各種嘗試,在做中學、做中練,培養了能力、興趣,最重要的是樹立了自信心。過分的保護,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使孩子懷疑或失去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的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切要等父母。家長怕孩子受傷、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動家長認為危險、髒等不讓孩子玩。

多引導少灌輸。「我覺得……會好些?我建議是……,你願意聽聽我的看法嗎?」等等這是美國家長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你還小,聽媽的。告訴你這樣做怎麼不聽?錯了吧,你看不聽老人眼吃虧在眼前。」等等這是確實中國家長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引導會啟發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再做出判斷,可能對可能錯,這就是成長的過程。灌輸對孩子來講只需被動接受,這樣會束縛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這種「殘忍」體現的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鼓勵、引導。尊重和理解是培養自信心的土壤,鼓勵和引導是培養自信心的最佳養料

閱讀鏈接:

美國一家媒體曾刊登過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紹了美國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長的12條基本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聲音法則:儘管孩子在家裡沒有決定權,但是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盡量理解他們;

8.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9.後果法則: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產生的後果;

10.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瞭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碼」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與其至少保持20碼的距離;

12.「四何」法則:任何情況下都要瞭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幹何事,以及何時回家。

從這12條基本法則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的家教幾乎與讀書、學習、成績、升學無關,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養、自信、獨立的培育。



来源:好父母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