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音色高貴、華美且豐滿,但是現代人對這個古老的樂器似乎有些遺忘了。相傳「笙」是女媧依照鳳的形象所設計發明的,正因為它的音色有如鳳鳥一般,所以「笙」的聲音常被稱做鳳鳴。
《釋名》中記載:「笙,生也。像物管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以受簧。」因此,「笙」被認為象徵萬物貫地而生。在一些文獻資料上也提到笙苗的長短不一,其實是象徵陰陽之氣,所以,笙的形制構造對應著天地之氣與陰陽五行。據說古代的人們用鐘、磬、鼓及笙等樂器演奏時,會有鳳凰隨之起舞。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經有關於「和」的記載,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可見笙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關於「竽」有這麼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宣王是一位喜愛音樂的君王,他非常喜歡聽大規模「竽」的合奏,當時有一位叫南郭處士的人,窮困潦倒,無以為生,於是混在樂隊中湊人數。然而好景不常,宣王死後泯王繼位,卻喜歡聽竽的獨奏,要求個別吹奏,本來就不擅長吹竽的南郭處士,無計可施,只好落荒而逃,這件事情在當時被引為笑柄,「濫竽充數」,這四個字的典故,也就是源自於此。
笙的構造可分為笙斗、持笙、笙管等。笙斗又叫笙座,古代是以葫蘆做成的,唐代以後改用木頭,現在則是用銅合金做成的,它的作用是為了穩固和連結笙苗。持笙又名捧笙,「笙」由於外觀很像鳳翼,所以也稱為「鳳笙」,傳說它的聲響與鳳凰相似,所以也叫做「鳳鳴」。笙管或稱笙苗,是長短不一的竹管。笙苗上開有按指孔,還有出音孔。笙苗的長短依發音的高低而有不同。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笙」在宮廷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明清時期還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說唱的伴奏,有方斗、圓斗、大、小等各種形制,音位排列也不盡相同。
笙在古代稱做「和」,其實「和」這個字不僅是一個別名,也代表著一種和諧、平合與包容的精神,在現代的民族樂團當中,「笙」也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它能協調各個樂器,將各種不同音色、不同個性的樂器,美妙的調和在一起。我們在待人處世上如果也能像「笙」這個樂器一樣,處處先想到別人,遇到問題找自己的錯誤,圓融別人,我想這個社會也將會到處充滿祥和,您說是嗎?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