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陸州內布拉斯加從未對中國感到如此親近。該州越來越多的農作物正跨越太平洋運輸到中國,滿足那裡的需求。在全球穀物市場上,隨著中國穀類進口量創下歷史新高,內布拉斯加站在了一次結構性調整的前沿。
中國已成為穀物進口國
內布拉斯加州農業部部長格雷格•伊巴克(Greg Ibach)最近在訪問北京的時候說:「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也是一個需求不斷擴大的出口目的地。」過去五年,該州對中國的農作物出口量已經翻番。
注意到這點的不僅僅是內布拉斯加州。從中國官員到全球貿易機構高管,業內人士都開始認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穀物淨進口國,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就在前不久,中國還堅持自給自足,只進口少量的優質大米和小麥,玉米進口近乎為零。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同時還在將玉米、小麥、大麥、大米列入其「購物清單」中。
這一轉變可能會對全球糧食市場帶來深刻影響,因為相對於全球市場的貿易規模,中國的穀物需求十分龐大。
大型農業綜合產業貸款銀行荷蘭合作銀行 (Rabobank)的分析師Jean-Yves Chow說:「中國自給自足的能力稍有降低,都會帶來大量貿易。即使中國只進口5%的玉米,也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貿易。」
今年迄今,中國穀物進口已經增加兩倍, 1月到11月進口量為1340萬噸,而2011年同期則只有450萬噸。這樣大手筆的進口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麥進口國,玉米和小麥進口也分列世界前十位和前二十位。
其重要的驅動因素是,中國城市人口的增多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增加了對肉類的需求,因而需要更多的動物飼料作物。
在耕地和水缺乏的境況下,中國需要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種轉變加劇了中國農業領域的壓力。
中國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將導致全球供應短缺
自從三十多年前中國進入高經濟增長時期以來,就有人警告稱,中國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會導致全球供應短缺。中國在農業領域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以維持其在三大主要作物(玉米、大米、小麥)上的自給自足,因而總的來說,這些警告還未變成現實。
中國的官方政策依然是在這些作物上維持95%的自給自足,也就是所謂的「紅線」政策。但最近的言論顯示,這一政策正在鬆動。
中國農業高級官員陳錫文承認,穀物和油料進口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說:「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已經變得非常必要。中國的農業產量在增加,但需求增加更快。」
世界上一些大型貿易公司都在努力從中分一杯羹。最大的糧食貿易商之一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將中國玉米進口的猛增描述為「改變格局的舉動」。
日本貿易商社丸紅(Marubeni)的高管們表示,該公司有著領先優勢,在從中國穀物進口中盈利。丸紅今年以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私人穀物貿易商Gavilon及其債務,旨在為中國供應玉米。此次收購是對2009年丸紅與中國國有企業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Sinograin)一項「全面合作」協議的補充。
其他貿易商也在躍躍欲試。紐約上市的貿易商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今年曾以28億澳大利亞元(合29億美元)主動競購澳大利亞穀物公司GrainCorp,後者是亞太地區碩果僅存的獨立小麥和大麥貿易商之一。ADM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夏•A•沃爾茨(Patricia A. Woertz)最近向投資者表示,她的目標是將「澳大利亞的高產種植者,與以亞洲為代表的不斷增長的全球穀物和糧食需求結合起來。」
嘉吉(Cargill)、邦吉(Bunge)、路易達孚、來寶集團(Noble Group)、嘉能可(Glencore)也都在投資一些業務,如果未來幾年中國進口大量小麥、大麥、大米和玉米,這些業務的盈利性將提高。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