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權」是度量之物 做為公正的象徵


對於「」,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它貫穿在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像權力、政權、權勢、權威、權貴、權柄、生殺大權……「權」一直處在很強勢的地位,但似乎都是虛擬的稱謂。

如果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古代,「權」可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東西。大家經常說「權衡利弊」,「權」和「衡」通常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這正是由其古意而來。在我國古代,「權」和「衡」一樣,都是一種稱量物器,統稱「衡器」,是稱東西用的。「權」是秤錘,也叫秤砣,而「衡」是秤桿,「權衡」的關係也就是秤砣和秤桿的關係。《〈論語·堯曰〉集解》中說:「權,稱也」,《廣雅·釋器》中有「錘,謂之權」的說法,《史記》中也有「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的說法,在《漢書》中說得更明白,「權者,銖兩斤均石也」。

因為是度量之物,「權」就被看作是公正的象徵,清朝人李光庭寫的《鄉諺解頤》就說過「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但天下之事從來都是利與弊共生,授予與竊取共存的。莊子就看透世間一切所謂的權勢,「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

筆者藏友收藏有一枚元代的「銅權」,高16厘米,直徑為12厘米,看上去鏽跡斑斑,年代已經久遠。在銅權的表面佈滿綠色的銅鏽,看來是銅質無疑。銅權的樣子整體上有些像燈籠,中間則像南瓜,平均分布有十二瓣,平底圈足,頸部可以系挂。在銅權的腹部,有「至正貳年造」的字樣。「至正」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所用的最後一個年號,前後使用近三十年,也是元朝使用較長的年號。

在古代,權有銅、鐵、陶、瓷、石等多種材質,在造型上也多種多樣,像長方形、銀錠形、圓柱形、葫蘆形、鼓形等,還有一些果蔬或者動物的造型,顯出古人的別具匠心。除了作為衡器之外,權還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比如作為吉祥、壓陣的象徵。在古代,搬家前常在樑上系一個秤砣,表示「稱心如意」的意思。



来源:大河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