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西瓜外交」 救了農業又救命(組圖)



工人扛起由農友種苗種子種出的華峰西瓜,緬甸西瓜在中國大陸十分火紅,農友種苗公司的貢獻極大。(攝影/莊坤儒)

在農業人口超過7成的緬甸,除了一望無際的稻田外,田野間最常出現的景觀,就是星羅棋布的高架茅草屋。這種以木材為柱、樹籐為板,茅草為頂的簡陋草屋,不但缺水、缺電,既不耐風又一定漏雨,卻是當地最普及的「國民住宅」,也是緬甸農民困窘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所有外商紛紛相中緬甸的廉價勞工,期待在即將開放的市場中大顯身手,卻少有人能從社會關懷的角度思索緬甸的未來。而長期致力於改善緬甸農民生活的農友種苗公司,則是極少數例外。

在還填不飽肚子的年代,引進經濟作物的概念

1968年成立的農友種苗公司,由成功培育臺灣第一顆無子西瓜的「西瓜大王」陳文郁創辦。包括國人熟知的聖女小蕃茄、天蜜洋香瓜,以及數不清的西瓜品種,皆出自該公司的種苗培育團隊。

農友至今擁有六萬多個來自世界各國的蔬果種原,其中光是西瓜一項,即蒐集了上千種野生品種,甚至可依不同國家的口味「訂製專屬西瓜」。

目前農友已研發出近300種西瓜品種,產量約佔全球西瓜種子市場的1/4,行銷足跡更遍及五十多國。

在新加坡、泰國、大陸福建、越南、印度、印尼等地,皆設立分公司的農友,早在1994年,即開始在緬甸進行採種工作,其後發現,擁有廣大衝積平原的緬甸,土壤肥沃、氣候溫和且雨水充沛,相當適合培育瓜果,因此鎖定緬甸為經營據點。


從種子到育苗、生長、採收,農友提升了緬甸的農業競爭力。圖為番茄種苗。(攝影/莊坤儒)

不過,要在實行計畫經濟制度的緬甸,推動栽種高經濟作物並不容易,因為軍政府向來強硬規定農地的作物種類,以「能填飽肚子」的稻米和雜糧為首選,根本很難找到多餘的空地種植其他作物。

幾經斡旋,好不容易找到數塊軍政府管不到的畸零地,就先讓有興趣的農民試種,再一點一滴打下基礎。

農友也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透過各種關係,以實際成績爭取軍政府的信任,最後才說服農業部門同意農民在干季稻米休耕時轉種瓜果。

努力播種,改善當地農耕技術

好不容易找到土地耕種後,農友立即面臨第二個難題──如何改變觀念與技術都極度落後的緬甸農民?

郭坤石指出,緬甸農民過去種水果的方式,就是吃完果實後,直接將種子埋進土裡、澆水了事,不但不會花錢選購優良品種,連挑牛糞、雞屎施肥的經驗都沒有,因此種出來的瓜果總是個頭偏小,肉白、子多又不甜。

所謂「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為了精進緬甸農民的農耕技術,1997年,農友與緬甸農業部合作,在仰光近郊成立全國第一所免費的農業訓練所,以每年2期、每期4個月的方式,廣招農民入學;並配合理論與實作課程,傳授學員播種、施肥、催芽、病蟲害防治,以及如何留果、何時採收等整套瓜果栽培技術,至今已有八百多人受惠。

課程結束後,農友還會贈送每名學員價值新台幣5,000元的各式瓜果種子,讓他們帶回家鄉種植,同時也叮嚀這些學員,可以將學到的栽培技術傳授給更多親友。


農友緬甸分公司總經理郭坤石,是行銷緬甸西瓜的大功臣。(攝影/莊坤儒)

西瓜選拔大會,打響知名度

考慮到氣候、技術等因素,農友在緬甸推動最賣力也最成功的水果當屬西瓜,其中又以碩大皮薄、肉色紅勻、多汁爽口的「華峰164」,以及甜度高達13度、肉質細嫩、脆而多汁的「華光855」等品種最受好評。

郭坤石指出,緬甸民眾的經濟能力欠佳,願意花高價買優質水果的金字塔頂端客戶有限,因此行銷西瓜不能只著眼於內銷市場,鄰國廣大的中國大陸,更有開發前景。

尤其緬甸西瓜盛產的11月至隔年3月(干季),適逢大陸水果短缺的冬天,又大又甜的緬甸西瓜,剛好可以因應大陸民眾的需求,可望獲取高額利潤。

行銷緬甸西瓜的策略盤算好後,2000年時,農友種苗首度在鄰近大陸邊界的緬甸木姐,舉辦「西瓜選拔大會」,由各地緬甸瓜農運來整整5卡車的西瓜,再請來一百多位大陸中盤商加入評選。


由農友公司出資建設的農民醫院,在當地救治了無數病患。圖為院長(左)與醫療團隊。(攝影/莊坤儒)

但因當時緬甸北方邊界尚有少數民族的內戰,外國人無法進入,為了親自主持這場西瓜盛會,郭坤石整整繞了一大圈──從仰光飛往雲南昆明,再驅車前往鄰近邊界的瑞麗市,最後才順利進入木姐(在中緬邊境的城市,雙方人民常可自由往來)。

不過,由於早年銷往大陸的緬甸水果品質都很差,當親眼看到這些色澤、外觀俱佳的「西瓜佳麗」,大陸中盤商仍然個個觀望,無人敢身先士卒地喊價。

腦筋動得快的郭坤石,立刻安排「槍手」出場,而且喊出的價格比大陸市場的零售價高出一倍。「我跟他們說,一定要把價格抬高,真的虧錢,一律由我埋單。」郭坤石堅信,緬甸西瓜的品質優良,絕對有這個價值;而且唯有把售價抬高,農民才能多賺一點。

抬價策略果然奏效,緬甸西瓜不但在選美會上的價格飆高,經此一役,更在大陸聲名大噪,價格也水漲船高。如今緬甸西瓜每年與中國大陸的邊貿交易即高達3,000萬美元,年成長10∼15%,對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極有助益。

從救農業到救人

除了引進最新的農耕技術,並協助開發市場外,農友種苗更突破萬難,為貧苦農民籌建一所免費醫院。

郭坤石指出,早在農友前進緬甸之初,就發現當地農民的困頓貧窮程度,難以想像。

「連飯都吃不飽,生病怎麼可能有錢看醫生?」他將緬甸農民的處境回報總公司,原本就希望為各地貧農盡一分心力的農友創辦人陳文郁,從此也立下了在緬甸建造農民醫院的心願。

不過,要在沒有邦交,官方對臺灣又不友善的緬甸蓋醫院並不容易,不但申請過程處處碰壁,軍政府甚至一度懷疑──臺灣打算對緬甸農民實驗新藥,才會如此大方地蓋醫院。


夕陽西下,學員扛著鋤頭準備回家,他們是緬甸農業的新希望。(攝影/莊坤儒)

一度灰心的陳文郁,本欲將建醫院的計畫,挪至「窮人也很多」的鄰國印度,但這個消息後來傳至曾在緬甸叱吒一時的尼溫將軍孫子耳中,他極力和總理與政府部門溝通斡旋,眼看就要胎死腹中的農民醫院計畫,才重新起死回生。

2001年3月,耗資新台幣1億元、佔地4公頃的農民醫院,在鄰近仰光的伊洛瓦底省成立,院內設置了內科、外科、小兒科、牙科和婦產科,以及30張病床,包括救護車、X光放射線室、生化實驗室和開刀房也一應俱全。若依照臺灣標準來檢視這樣的醫療設備,仍屬簡陋,但已能在當地發揮救人救命的極大效能。

成立11年來,農友醫院光是救治不幸被鎖煉蛇咬到的農民,即達八百多位;其他像是難產、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急性盲腸炎等原本只能等死,最後受惠於免費醫治而撿回一命的病患,更是不計其數。

深耕緬甸多年的農友種苗公司,或許並非世人矚目的產業焦點,卻是最受緬甸農業部門敬重且深得民心的外商,在兩國尚無正式邦誼的此刻,農友種苗已為臺灣寫下最動人的「西瓜外交」故事。

原標題:農友種苗的西瓜外交



来源:臺灣光華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