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

發表:2012-08-19 13: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即有了類似於現在的營養醫生,當時的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其中的「食醫」,《周禮》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份量。食醫所從事的工作與現代營養醫生的工作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他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

《周禮·天宮》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

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人的研究載藥365種,其中紅棗、人參、枸杞子、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姜、蔥白、當歸、貝母、杏仁、烏梅、鹿茸、核桃、蓮子、蜂蜜、龍眼、百合、附子等,都具有藥性,常作為配製食療方劑的原料。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不僅發展了中醫理論,而且在治療上除了用藥,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治療,如白虎湯、挑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湯、十棗湯、阿膠雞子黃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而且突出了飲食的調養及預防作用,開創了藥物與食物相結合治療重病、急症的先例,並記載了食療的禁忌及應注意的飲食衛生。

東晉時期著名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一部關於藥療與食療的專著,極力主張在飲食方面注重對疾病的協調作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療」專篇,粉果實、蔬菜、谷米、鳥獸並附蟲魚共五部分,收載藥用食物154種,載有食療方117首。孫思邈還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從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癒,後乃用藥耳。」並認為「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至此食療已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孫思邈的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藥於一體的食療學專著,共收集食物241種,詳細記載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及其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這時還有醫博士昝殷編著的《食療心鑒》、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晉唐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食療功效的專著,將食療、藥膳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詳細的論述。

到了北宋王朝,社會比較穩定,文化的繁榮,帶動了醫學與食療的發展。宋朝成立的《校正醫書局》、《太平惠民和劑局》重訂與新著了諸多醫藥著作。從《太平聖惠方》伊始,就有300餘種著作出版問世,其中涉及「食療」的專論近有50多種,如《聖濟總錄》、《普濟方》、《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古今醫鑒》、《古今醫統大全》、《萬病回春》、《御藥院方》等。其中《聖濟總錄》專設了「食療門」,對食療的藥用、組方、劑型、製作、服法,以及功能、主治、宜忌諸方面都作了系統的介紹。

元代宮廷飲膳御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也是一部很有影響的食療專著,書中介紹樂抗衰老的食療方29首,其他治病的食療方129種。
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藥膳學進入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關於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的關係,對於食療膳食的烹調和製作也是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國外也備受青睞。

食療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發展中的必然產物,它的萌芽、形成、發展、完善的過程,是食療基本概念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我們今天對食療的認識已相當成熟。《孟子》上說:「食、色,性也。」就包含食療的基本內涵。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