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舉辦研討會,討論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對臺灣的影響。有與者認為,中國十二五規劃是皇帝新衣,也有人認為,目前中國正經歷第四次革命。
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全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從明年開始實施。中國大陸中央政府每五年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規劃,與原來計畫經濟時期的五年計畫銜接,名稱改為規劃。
臺灣的國策研究院星期五在臺北舉辦有關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座談會,討論規劃對大陸和臺灣的影響。臺灣中央社報導說,臺灣前陸委會副主任、臺灣政治大學教授趙建民在會上表示,中國大陸已經到了大轉變的前夕,目前正經歷政治、社會、經濟交互變革的「第四次革命」。前三次革命分別是1949年中共建政、1979年鄧小平改革開放,和1990年代中期經濟市場化改革。
中國大陸社會學者劉先生大致同意他的看法,不過他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正在經歷的變革,和前三次改變有本質的不同。
「中國正面臨著巨變,人人現在都能夠感受得到。這第四次跟前三次有本質的不同,前三次都是集權體制由上到下的變革也好、革命也好;第四次完全不一樣,因為現在老百姓對共產黨完全不信任,權威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現在的革命是一種由下至上的這麼一種特點。這場變革如果能夠和平轉型的話,共產黨必須要讓出相當多的權力。但是它是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力的,所以是很不樂觀。」
趙建民在座談會上透露,他最近到中國大陸參訪,發現那裡的社會和學界對現狀越來越不滿,出現了嚴重的信心危機。臺灣經濟學者馬凱則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猶如國王的新衣,但如果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無法全面帶動經濟增長,舊加工出口產業又遇到難關,中國經濟可能不是軟著陸或硬著陸的問題,而可能「直接從天上掉下來」。
旅美中國學者程曉農表示,臺灣學者分析大陸的問題通常有隔靴搔痒的毛病,但馬凱的表述比較直接了當。
「他這個說法稍微嚴重了一點,但是這離事實差別不太大。中國經濟成長的路被自己堵死了,它用的是一種顧前不顧後,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發展方法,這種方法早晚一天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臺灣的座談會上,也有專家對中國十二五規劃持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如果臺灣新興產業和大陸對接,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
臺灣的政治大學研究員陳德升認為,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強調,合理分配收入和創新社會管理等,希望透過經濟政策改善社會分配機制,達到規避社會風險和貧富差別過大的目的。他認為,中國大陸的威權體制對社會操控的強度可能窄化社會體系改變的空間。
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發展七大新興產業,政府將支持各種科技發展的策略,但其首篇「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就特別強調,要轉變發展方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重點之一。就此,程曉農認為,中國大陸「改變分配體制」已經說了十多年,過去沒有實現,未來五年也難以實現。
「如果去查一下官方文件的話,這都是中國官方談了十年以上的話題,如果是談了十年都無法湊效,那麼反過來應該問為什麼,而不是繼續去探討。它過去講過兌現不了的話,是不是再過一年就能夠兌現了?」
中國大陸的劉先生也表示,事實上改革社會分配體制是十二五規劃中關鍵的關鍵,但前景並不樂觀。
「十二五規劃核心的核心實際上就是分配收入的合理化問題。十二五想轉變這種經濟構架,想把它變成由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那麼就牽涉到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問題。中國的體制是相當封閉的,讓這些既得利益者把自己口袋裡面的錢拿出來給大家重新分配是相當困難的。」
劉先生分析說,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維持,目前中國擴大出口遇到障礙,而公共投資無法無限度擴張,因此中國大陸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回歸到以內部需求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但在目前中國的體制下,貧富懸殊持續擴大,官商勾結嚴重,使社會財富無法形成發展動力,這些問題與產業結構和科技產業化等因素關係不大,要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有政治體制改革的配合。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