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項」的由來(圖)

發表:2012-05-15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代的文人相敬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經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有互相看不起的毛病,然而凡事也不可一概而論。

唐朝有個讀書人叫項斯,字子遷,臺州樂安(今浙江仙居)人,詩寫得不錯。可是由於無人推薦,默默無聞。為了讓詩名被人知曉,也為了求得名家的指教,有一次,項斯帶著作品去拜見一位叫楊敬之的人。楊敬之在當時很有些名氣。他讀了項斯的一些詩,拍案叫絕。此後,項斯又帶了些詩稿去拜訪。這位楊先生不僅熱情接待,而且當項斯告別之時還揮筆贈詩一首: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意思是說,項斯的詩好,為人的風範比詩還好。「到處逢人說項斯」,楊敬之確實這麼做了,他到處讚美和推薦項斯的詩歌,項斯的名聲漸漸傳開,直達長安。第二年,項斯應試,中了進士,一時間名聲大震。

楊敬之就沒有「文人相輕」的陋習,而是熱情的幫扶後輩。他那句「到處逢人說項斯」後來流傳開了,經過變化就形成了一個詞語「說項」,引申為替人說好話,替人講情,現在這個詞還經常使用。

另外,元朝時候,薩都剌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山東有位文人讀了之後不以為然。他對人說:「這首詩有的地方還須斟酌。」於是薩都剌專門去尋找他,想問個明白。

兩人見面後,那人說:「聞和聽都是聽,意思不重複嗎?不如把‘聞’字改為‘看’字」。薩都剌有些猶豫。心想:看雨合適麼?那人笑了笑:「古人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詩句麼!雨雖有聲可聽,亦有形可看呀!」薩都剌覺得有道理,趕忙下拜。在文壇上,這樣「一字師」的例子,文人互相尊重的佳話還是不少的。



来源:北京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