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人生活最深的樂器(圖)

古琴



來源: 網路圖片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古琴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看了許多關於古琴的著作之後,除了對古琴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之外,筆者再從所學的音樂教育專業去看古琴文化,還看到了古琴文化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及其思想的幾點影響。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古琴文化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及其思想的影響」。

一、筆者認為,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與古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音樂教育。從各種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古琴是中國古代的最早樂器之一。縱覽歷代文獻與上古傳說,大凡中國古代文明之初,屬於各個不同時期的氏族領袖幾乎都與古琴的創始有關。概括起來,有伏羲說、神農說、黃帝說、唐堯說、虞舜說幾種。如《禮記·曲禮》云:「伏犧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東漢傅毅《琴賦》云:「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禮記·樂記》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不管這些文獻和傳說是否可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古琴的創始就必然有古琴及其音樂的發展,有發展就必然有古琴音樂的傳承即音樂教育的問題。前面說過:「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而《尚書·舜典》中又說:「夔,命女典樂,教冑子。」接連兩部文獻都提到舜時期的夔這個人,並說他制樂、教樂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瞭它的可信度,並說明瞭我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已有專事音樂教育的現象,音樂教育已成為上層建築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我國迄今發現得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音樂教育形式之一。而前面說過「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和「夔,命女典樂,教冑子」。五弦琴即古琴,雖然文獻中沒有說明古琴是最早用來作為音樂教育的樂器,但我們可以從中推斷出,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是與古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的。

二、從古琴文化看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我們還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是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為主的。這一點從眾多的學琴典故中可以很快發現,並且這一教學方式也是中國古代其他音樂藝術如聲樂、舞蹈以及其他姊妹藝術如工藝、美術等領域的主要教學方式。而在古琴教學的拜師學藝過程中,還有許多禮儀和行為規範要遵守,主要是彈琴的環境、攜琴的姿勢、琴人、琴童和琴社等方面。如古琴必須在自然景色美好的環境中彈奏,如書房、庭院、月下等,彈琴時要焚香等。這些禮儀和佛教中的種種修養和禮儀非常相似,說明瞭佛教對於中國琴樂和音樂教育的影響。而在眾多的琴家當中,我們極少能夠看到女性琴家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斷出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受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極大的。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等。此外,在先秦時期,古琴還被廣泛地用於伴奏及歌唱,稱「弦歌」。早在《尚書》中,已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都是援琴而歌的。由此還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聲樂起源以及聲樂教育也是與古琴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在如此眾多的古琴名家中,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古琴名家或音樂家都來自於皇宮、貴族或士大夫文人階層,而還有一部分琴家或音樂家則是以宮廷樂手、掌樂大夫或鼓琴待詔的方式存在,很少能看到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音樂家,文獻中也很少有關於最底層勞動人民的音樂教育的記載。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以培養上層貴族子弟或宮廷樂手、舞手為主要對象的。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各方面看,都不同於近現代音樂教育。

三、中國的音樂和藝術是注重取自自然並和自然合而為一的。在這方面古琴音樂尤其明顯。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這樣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思想是帶有很多思辨因素的,中國的標題音樂古已有之,從古至今流傳下許多的古琴名曲,這些古琴名曲幾乎每一首都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標題,如《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幽蘭》、《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等。這些標題大都和自然景色與人物故事情節相連,使彈奏者在彈奏時能聯想到一幅幅山水畫,一個個人物和故事,不知不覺間達到人和琴聲與自然融為一體。在這一方面,伯牙的經歷可稱為後世的典範。傳說,伯牙曾跟隨成連學琴,雖用功勤奮,但終難達到神情專一的境界。於是成連帶領伯牙來到蓬萊仙境,自己划槳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終不見成連先生回來。此時,四週一片寂靜,只聽到海浪洶湧澎湃地拍打著岩石,發出崖崩谷裂的濤聲;天空群鳥悲鳴,久久迴盪。見此情景,伯牙不禁觸動心弦,於是拿出古琴,彈唱起來。他終於明白成連先生正是要他體會這種天人交融的意境,來轉移他的性情。後來,伯牙果真成為天下鼓琴高手。從伯牙學琴的故事我們還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是注重體驗和感受音樂,並注重由音樂引發的情緒和情感的體驗的,這和現代音樂教育所提倡的體驗和感知音樂、注重情感體驗正好不謀而合。

四、中國古琴在近3000年的歷史發展中,出現了眾多的流派與傳承。古老的琴曲,通過一種獨特的記譜法——「減」字譜而得以流傳至今,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曲譜遺存,它是保存中國最古老音樂資料的寶庫。歷代傳下來的古琴譜集約有150多種,所遺存的琴曲600多首。而這些琴曲又因流派、傳承、個人風格的不同,產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傳譜。之所以會出現眾多的流派和眾多版本的傳譜,是因為古琴譜是以記寫演奏技法為基本特徵的手法譜,在古琴琴人、琴家的傳承概念中,音色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如節奏、節拍等都是次要的。因此,在他們的記譜法中,才會出現只記音的位置和彈法,而不記音的節奏和節拍的現象。這也就為眾多流派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正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同一首古琴曲的不同理解,對其節奏節拍的不同定位,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流派紛呈,傳譜版本眾多的局面,也才使得我們的古琴音樂如此豐富多彩。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也正說明瞭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是鼓勵音樂創造和個性發展,反對千篇一律的。而鼓勵音樂創造和個性發展的音樂教育理念也正是現代音樂教育所積極提倡的。另外,中國的古琴文化和教育一直是與其他的姊妹藝術如文學、繪畫緊密相連的。如我們常常所說某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如古琴音樂及教育的創作與傳承是與許多文人和畫家分不開的,古琴自古就是文人怡情養性的工具,是依托於文人而存在的。如孔子,既是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也是音樂愛好者、琴家;再如宋徽宗趙佶,既是書法家、畫家,又是琴家;蘇軾,既是文學家,又精通音樂和古琴,等等,不勝枚舉。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是各種學科綜合的音樂教育,音樂是積累了文學家、畫家等藝術家的智慧和心血的一門集大成的學科。而現代音樂教育也正在積極提倡學科綜合,殊不知,我們的先人幾千年前就是這樣做的。



来源:中國古曲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