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新(資料圖片/看中國配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這全民族緬懷先輩的日子,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歷史裡曾有一位美麗的女性張志新,黑色瀑布般秀美的頭髮,清澈明亮的眼睛,豐潤而緊抿的嘴唇,潔白如玉的肌膚,充滿青春氣息的臉龐……無論是誰,都可以從這張「老照片」上讀出她美麗的面容和身材,以及五十年代少女所特有的純真、樸素和樸實。她不僅僅有美麗的容貌,還有美麗的思想、美麗的文采,美麗的旋律,但是就在公元1975年,她卻在東北太上皇的批示下被以人民的名義殺害了,她和劉胡蘭一樣生的偉大,死的卻比她千萬倍的光榮,她和劉和珍君一樣死的冤屈,卻沒有人能在半月後寫出《紀念張志新君》發表,甚至是在塵封四年後才得以艱難平反、重見天日,甚至至今也不知屍骨的下落,甚至至今還不能得到全面的宣揚。為什麼那些本該保護弱小、憐香惜玉、英雄救美的大男人,會對一個單純、善良、正直、手無寸鐵、秀色可餐的美女毆打和強暴?為什麼一個美女幾句真話會讓嚴密如無縫鋼管、龐大如天羅地網的組織懼怕?以至於他們不僅要消滅掉她的肉體,還要剝奪她最後一次叫喊的權利;他們不僅害怕她自己獨立思考,還擔心她的孩子們的血液中殘留著她批評與懷疑的火種,竟強迫她親生的幼兒也寫下不為母親收屍的字據;他們不僅不敢公開審理,連行刑也是秘密進行。強大與弱小竟是這樣的不合邏輯、不合情理。
就在美女張志新死後過了4年的1979年3月26日,當年下令割斷張志新喉管、執行槍決的LL省委就不得不作出為張志新平反昭雪,追認她為革命烈士的決定。《決定》寫得冠冕堂皇,義憤填膺:「張志新同志慘遭殺害,是林彪、‘四人幫’及其死黨一夥陰謀篡黨奪權,推行極左路線,搞法西斯專政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我們要把千仇萬恨記在林彪、‘四人幫’及其死黨一夥身上。」很快圈內有人發現張志新的遭遇,有可能讓更多的人們對制度產生更大的懷疑。他們不再讓人們繼續談論張志新的故事,所有的媒體、所有的歷史教材開始屏蔽張志新,張志新的名字再次成為一種禁忌。她再次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這是張志新的第二次死亡。直到今天,張志新的審判案卷仍然在LL省高人民法院作為絕密檔案封存,直到今天也只是在非主流的網路世界裡,才能看到紀念這位思想勇士的文章和民間紀念這位精神美女的消息。
張志新坐的監獄可以說是世界少有的黑暗,沒有窗戶,沒有光線的小號裡,她戴著手銬和腳鐐,只能坐著,不能躺下,家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她一面。獄警經常唆使一些刑事犯毆打她,他們揪光了她額前的頭髮、把擦地板的破布塞進她嘴巴裡,還給她的飯裡摻進煤渣。她還多次遭到了獄警和男犯人的輪姦,看守所長甚至指示手下不發給她必要的手紙。在長期虐待下,她最後精神失常了,經常赤裸著身子窩在小號裡在床上大小便,用窩窩頭沾著月經血吃。
張志新的死刑可以說是殺人場景中最為殘暴的一幕。將一個陽光活潑正直的中年美女折磨的精神失常已是駭人聽聞,對精神失常的人執行死刑,更是有悖人道,而1975年的4月4日臨刑前,為了防止她喊出「反動口號」,居然強行割斷她的喉管為了維持呼吸,就把一個三寸來長的小手指粗的不鏽鋼管插進氣管裡,再用線將連接著鋼管的金屬片縫在刀口兩邊的肉上劇痛使她咬斷舌尖,血水淌滿了前胸。……她脖頸上的傷口,不時地冒著帶血的氣泡,嘴裡不時地嘔吐著似血似水的唾液,這簡值是禽獸不如。張志新即將被執行死刑之時,還讓她丈夫曾真帶著女兒曾林林、兒子曾彤彤一起參加瀋陽法院舉辦的「死囚家屬學習班」更是匪夷所思。
張志新是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的幹部,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人民大學畢業,熱愛文藝、還能作曲能拉提琴,丈夫也是貴為中國四號人物陶鑄的妻弟。1968年一個星期天,她到一位姓閻的女同事家借江青的文革講話資料,像所有的革命戰友一樣,這位女同事勸張志新站到革命派一邊,可是張志新卻說「我考慮的不是這一派那一派的問題,我考慮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問題,我覺得文化大革命好多問題我不能理解」。這話快被同事匯報上去,記入檔案。因此她10月在盤錦五七干校學習被揪出來,經過一系列批鬥會和學習班,張志新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身份,逐漸向組織講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且一再表明堅信黨的領導,服從組織安排。張志新思想簡直就是體系中最鮮活、最有建設性的力量,她本沒有離經叛道也從來就不是異端分子,但是她的幾句真話卻觸動了最高權威脆弱的神經,使得某些人必欲殺之而後快。她至死也不知道,在高度極權的社會中,一切制度不過是無條件服從最高權力意志的裝飾品,包括公民的生存權、言論權、沉默權。
我從幾萬字的審訊筆錄中摘抄她主要的觀點有:
(1)主席講話中說,文化大革命成績是主要的,我看不見得。我就想,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做法,是否非得那樣做?群眾中剛出現戴忠字時,我就有想法。過去封建時代講忠,現在搞這個幹什麼?整這玩藝幹什麼?再過幾十年的人看我們現在和領袖的關係,就像我們現在看從前的人信神信鬼一樣不可理解。
(2)文化大革命這麼弄下去,就剩幾個樣板戲,唱唱語錄歌,祖國的藝術不是越來越枯竭和單調了嗎?
(3)主席在黨的歷史發展中的豐功偉績是不容否定的。但我認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主席也有錯誤。集中表現於大躍進以來,不能遵照客觀規律,在一些問題上超越了客觀條件和可能,只強調了不斷革命論,而忽視了革命發展進段論,使得革命和建設出現了問題、缺點和錯誤。集中反映在三年困難時期的一些問題上,也就是三面紅旗的問題上。
(4)現在什麼問題,都得毛主席說了才好辦。毛主席是不是個人說了算太重了。我認為,無論誰都不能例外,不能把個人凌駕於黨之上。這些年,什麼都提毛主席,放在黨的上邊。我不反對宣傳領袖,但不要宣傳得太過分了。
(5)林副主席說,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這種局面不會維持長久了,這樣下去,局面是不堪設想的。
現在我們閱讀張志新的這些話語,會覺得她僅僅講述了一些常識,但是在全民失語時代這種對常識的美麗的堅守,已是比北大才子林昭的思想、比轟動全國的遇羅克的出身論深刻百倍、勇敢百倍,更不要說對沉默的大多數、對那些愚忠的人們,簡值可以說是石破天驚的炸雷、是提前十年發表的《決議》。
我又記起林昭、李九蓮、鐘海源、遇羅克這些為民族復興而犧牲的思想鬥士,記起現在還在思想理論戰線上堅守奮戰的理論家思想家們,他們就有如我中華民族的長江、黃河、泰山、秦嶺、是永世長存的、是不可缺少的,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樑和民族的良心。記起老舍先生也是沒有骨灰的,在北京市文聯和某派出所,為「革命小將」(其中不少是女孩子)輪番毒打到深夜。次日他把自己交給了湖水,記起還有劉少奇、潘漢年、陶鑄、賀龍、吳晗、老舍,傅雷、田漢,傅斯年、趙九章、翦伯讚....還有不可勝數的千古奇冤、以及60年代餓死的幾千萬鬼魂。
我們紀念死者就是為了總結歷史、昭示未來,讓年青的一代記住這些歷史。那些烏有之鄉的遺老遺少在美女張志新明亮的眸子面前,在幾十年來幾千萬冤死、餓死、屈死的鬼魂面前一定會心虛的發抖,他們總要用粉飾太平的手法去歌頌前三十年,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去攻擊改革開放,然而改革開放的潮流是勢不可擋的,貪官污吏當然要抓殺、貧富差別當然要縮小,但人民是不允許金胖子那種全民貧窮、全民恐懼的時代復辟的。
這裡我摘幾首當年紀念張志新的詩作為清明節給美女張志新的悼詞,也可以看作美女張志新帶血的靈魂在訴說。
(1)韓瀚的《重量》:「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2)熊光炯的《槍口,對準了中國的良心》:「一枝無產階級專政牌號的槍,對準了一個女##黨員的胸口!……中國的良心啊,豈能忍受這種奇恥大辱,清明雨,洗不淨不清明的時候-----野心取代了良心,獸性代替了人性,權力槍斃了法律,暴政絞殺了自由……」;
(3)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我們有八億人民,我們有三千萬黨員,七尺漢子,偉岸得像松林一樣,可是,當風暴襲來的時候,卻是她,衝在前面,挺起柔嫩的肩膀,肩起民族大廈的棟樑!…我敢說:她不想死!/她有母親:風燭殘年/受不了這多悲傷!、、、法律呵,/怎麼變得這樣蒼白,蒼白得像廢紙一方。…」;
(4)女詩人舒婷寫出了她最不「朦朧」的詩《遺產--張志新烈士給女兒》,詩中以張志新的口氣囑咐著女兒:「是的,我還留下了悲傷,/但你不要哭泣。/夜半,你喊著「媽媽」/從夢中驚起/淚水在迷惘的小臉上/瀉成清亮的小溪……/孩子呵;抬頭望望月亮吧!/她溫柔而寧靜地注視著你。/從今以後,生生死死,/她和你有一段永恆的距離。」我想寫詩時,舒婷一定也哭了。
(5)餓死的三千萬厲鬼,屈死的幾百萬冤魂,/輪番呼嘯/腥紅的指尖/撕裂歷史/撕裂屍坑幾丈厚的人油/躍入塵世/於每一個清明之夜/咿咿呀呀地嗚咽/萬籟俱寂/大飢荒沈重並不如煙/大躍進荒唐並不遙遠/冤魂們在責問/製造冤魂的你你反思了嗎?下跪了嗎?/讓我們都緩緩下跪吧,朋友/為遠征軍的英烈、為劉少奇賀龍、為老舍傅雷、為張志新和遇羅克、為餓死屈死的冤魂、為我們多災多難的民族、、、、別耽心懺悔的熱淚/打濕美麗的清明。
詩人姚振函怒氣衝天,說他想起了劉和珍君而大惑不解:「何以魯迅先生的文章,能夠寫於‘最黑暗的一天’之後的兩個星期;而一個女共產黨員的鮮血,竟整整封閉了四年!難道這就是半個世紀以來取得的一點長進嗎?」同時,公劉也寫出了詩歌《紀念》。
清明、清明,就是要我們清楚明白的記住前人的恩德和教訓。讓我們永遠記住美女張志新,記住她的勇敢和無畏、記住她的清醒和理智、記住她的言論和思想、記住愚昧可以使人變成奴、專制可以把人變成獸。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