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走出國門的戲曲藝術---皮影戲(圖)



(網路圖片)

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發明和創造了一種融繪畫、雕塑、文學、戲曲、音樂、表演於一體的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劇種。「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非常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戲藝術的歷史風貌。

關於皮影戲的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相傳2000多年前的漢文帝時,一位美麗聰穎的宮娥巧手將桐葉剪成各種人形,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飛舞,逗得小太子開心地笑。還有一個傳說,源自漢武帝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漢武帝的愛妃王夫人(一說李夫人)年輕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傷感,甚是思念。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在宮中設置了一個「弄影還魂術」,使武帝在帷幕中影影綽綽看到了愛妃。

隨著佛教的日益深入,唐、五代時,俗講僧「裝屏設像」,用類似連環畫的圖像圖解佛經,叫做「經變相」,後來僧人又用厚紙刻成紙人來做宣揚佛事的圖像。道教也有一種宣傳教義的說唱形式即「道情」,其伴奏樂器是漁鼓、簡板。此時的圖像仍不會動,當為皮影戲的雛形階段。

真正的皮影戲始於北宋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它是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市民說唱文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汴京在當時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萬,都市繁華,商賈雲集,市井民俗豐富多彩,曲藝雜技、評書說唱、武術摔跤、地方小調等異常活躍,皮影戲更是風靡汴梁。社會上出現了「影戲」的稱謂和「弄影戲」的專門行當。南宋的臨安(今杭州)也出現了「繪革社」(皮影行業的組織)。兩宋期間的皮影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紙影為代表的汴京和以羊皮影為代表的臨安,成為我國最早的兩個皮影戲的傳播中心。

皮影戲在元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與當時統治者的愛好是分不開的。相傳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非常喜愛皮影戲。蒙古軍在西征中,常常利用戰爭空隙時間欣賞影戲表演。不僅如此,由於征戰的緣故,蒙古軍還把皮影戲帶到了波斯等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各國。

明、清兩代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並迅速向全國發展,劇目日趨豐富,技藝為之精巧,用皮也改為牛皮或驢皮。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以陝西華陰、華縣為代表的西部皮影,河北灤州為代表的北方皮影及臨安「繪革社」為代表的南方皮影三大傳播中心和南北兩個皮影造型體系。皮影戲經過漫長的發展和不斷的融合,在各地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並冠以地區名稱,如陝西皮影、河北皮影、河南皮影、四川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等,其中以陝西皮影最突出,一直流傳至今不衰。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