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器樂(組圖)



《樂書》扎箏圖

我國中原地區自唐代開始出現拉弦樂器,如軋箏,宋陳暘《樂書》:「唐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江西明益莊王墓出土奏軋箏俑。又有奚琴,宋陳暘《樂書》:「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

在宋人所繪的《番王按樂圖》中,有一人演奏拉弦樂器,形似火不思,四軫在一側,持弓演奏。此樂器未見於文獻記載。甘肅榆林石窟第十窟元代壁畫中也有一人奏拉弦樂器,形制與今日的二胡類樂器大體相同。至明清時期,拉弦樂器形制更為豐富多樣。泉州開元寺大殿木雕中有拉二弦伎樂飛天。開元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明代。二弦至今在福建流傳。用於「南音」伴奏。

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彈撥樂器三弦,一般多認為它源於秦漢時期的弦鞀,但三弦之名始見於唐代(唐崔令欽《教坊記》),其形制沒有詳細記述。近年,四川廣元縣羅家橋南宋墓出土伎樂石雕中有演奏三弦圖像,形制與今日三弦相近,音箱呈方形,柄上端置三個軫。圖中兩把三弦,軫子的位置略有不同,一把二左一右,另一把二右一左。可能當時三弦的製作規格尚未定型。此墓修建年代在南宋淳熙(1174—1190)年間或稍晚。河南焦作西馮封金墓曾發現演奏三弦樂俑(殘)。遼寧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畫中有遊樂圖,圖中長方形桌子的一側有一人彈三弦,似在為桌前站立的一位演唱者伴奏。傳世的一件明代竹製筆筒,筒身彫刻樂舞圖,中間一舞者,另有五人伴奏。所持樂器為三弦、笙、拍板、湯鑼、堂鼓,均屬常見的民間樂器。泉州開元寺大殿木雕中有彈三弦伎樂飛天。上述諸圖像表明三弦在宋元明流傳甚廣。此外,在明徐會嬴《文林聚寶萬卷星羅》中已載記錄三弦樂曲的譜式,記《鵝浪兒》、《鎮南枝》等七曲。此譜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代表左手在三根弦上所按音位,以圓圈等代表右手彈撥指法及音符時值的長短,是一種音位譜式。

雲鑼,古代名雲璈。據《元史•禮樂志》載:「雲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雲鑼在宋代已出現,見蘇漢臣繪《貨郎圖》。永樂宮元代壁畫中有奏雲鑼圖。永樂宮是元代道觀,在山西芮城縣永樂鎮。此為純陽殿門兩側南壁上的人物畫局部。畫面中,供案旁有五名道士作樂,所奏樂器為橫笛、笙、雲鑼、細腰鼓、拍板。畫面一端有「禽昌朱好古門人張遵禮、田德新……」等十一位畫家的題記,此畫完成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秋。畫中雲鑼由十面小鑼組成。在永樂宮三清殿斗拱間的裝飾畫中也有一個童子演奏雲鑼,此雲鑼是由十四面小鑼組成的。

火不思是古代彈撥樂器。其圖像早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的高昌古畫(約唐代繪)中見到。元代文獻中著錄,據《元史•禮樂志》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清代番部合奏中使用火不思,《皇朝禮器圖式》、《大清會典圖》、《清朝續文獻通考》等均有著錄。清代《塞宴四事圖》「什榜」樂隊中有演奏火不思圖像。傳世有明代製作的火不思實物,四軫、四弦,音箱蒙蟒皮,器身背面彫刻精美花紋。今日新疆柯爾克孜族樂器考姆茲和雲南納西族樂器胡撥都與古代火不思形制相近,應屬同類樂器。

宋元時期,古瑟及其演奏法已失傳。宋末元初人熊朋來(1246—1323)曾編《瑟譜》,是用擬古製作的瑟伴奏演唱《詩經》歌詞的樂譜。熊朋來是著名的經學家和音樂家,為恢復雅樂正宗和「詩樂」舊例,他制瑟,還制定了彈奏法。《瑟譜》所收樂譜分「詩舊譜」和「詩新譜」。「詩舊譜」採自南宋趙彥肅所傳唐開元《風雅十二詩譜》;「詩新譜」為熊朋來本人的創作,共十二首樂曲,用律呂字譜與工尺譜並列記寫,一字對一音。《風雅十二詩譜》用律呂字譜記寫,是周代行「鄉飲酒禮」時所唱的十二首詩的曲譜,亦是擬古之作。載於朱熹《儀禮經傳通解》中。

唐宋以來的文獻記載中有瑟,但與先秦兩漢時期的古瑟有很大差異,其首尾各有一個岳山,形制與箏相近,只用於宮廷雅樂或祭祀音樂,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

瑟用於雅樂樂隊,見於山西新絳縣稷益廟壁畫中。此廟始建年代不詳,曾於元明兩代重修。畫面是朝聖儀式中的奏樂場面。樂師頭加冠冕,身穿朝服,其中一人彈瑟,一人擊敔,旁邊還立一鞀鼓。壁畫其他部分還有樂師演奏編鐘、編磬、箜篌、琴、笙、柷、懸鼓等。祭壇下有帝王和文武官宦肅立朝拜,氣氛莊重嚴肅。

宋元時期出現多種器樂演奏形式。如河北定縣淨眾院舍利塔塔基,系北宋至道元年(995)所建。其壁上彩繪一組戎裝樂隊。所奏樂器有笙、篳篥、排簫、笛、拍板、鞀鼓。此鼓一柄上疊置五枚小鼓。畫面上有祥雲輕浮,人物衣帶飄蕩,神態莊嚴。

山東泰安城內岱廟大殿,名天貺殿,始建於宋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殿內繪《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壁畫,內容是「東嶽大帝」出巡的壯觀場面,在隨從儀仗中有鼓吹樂隊,所奏樂器有長尖、嗩吶、大鼓等。此廟和廟內壁畫雖幾經翻修重繪,但仍保持著宋代原貌。

河南安陽宋代王用昨墓,修建於北宋熙寧十年(1077)。此墓壁畫有樂隊演奏場面,所奏樂器為笛、篳篥、拍板、細腰鼓等。

宋刻《妙法蓮花經》引首所繪佛像前,有樂隊演奏畫面,所奏樂器為方響、笙、琵琶、拍板、鈸。

貴州遵義宋代趙王墳石室墓有女樂浮雕,所奏樂器為琵琶、笛、拍板等。

四川廣元縣羅家橋南宋墓石刻有樂隊演奏場面。一幅五人,所奏樂器為笛、拍板、篳篥、扁鼓、細腰鼓(?)。另一幅也是五人,中間一人舞蹈,其他四人所奏樂器為扁鼓、細腰鼓、笛、拍板。

元至治(1321—1323)本《全相平話五種》是現存最早的「講史」話本,其中《三國誌平話》插圖中,繪一組樂隊,所奏樂器為大鼓、篳篥、銅鈸、橫笛、拍板。

西藏阿里地區有古格王國遺址。古格王國是公元846年(唐會昌六年),吐番王朝分裂時建立的地方割劇政權。此政權勢力強大,自吉德尼瑪袞建國,到支地麥,共傳二十八位國王。古格王國曾邀請古印度著名佛教學者阿底峽來阿里傳教。現在遺址的紅廟內繪有迎請阿底峽的壁畫,畫面儀仗隊伍中有吹號、擊鼓和舞蹈的場面。號似後世的吹奏樂器長尖、號筒。鼓似後世的仗鼓。壁畫的其他部分尚有侍女擺設供桌、古格王、王后和臣民的形象。此圖內容豐富、色澤鮮艷,是研究古代西藏樂舞的珍貴資料。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