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雕像特徵(組圖)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開鑿於洛陽市南郊13公里伊河兩岸崖壁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是東方彫刻藝術的瑰寶。因為這裡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相互對峙,伊河從中間流過,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天然門闕,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裡就獲得「伊闕」的稱呼。後來隋煬帝建都洛陽,因為宮城成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並且沿用到今天。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瞭解龍門石窟的雕像特徵

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493AD)開始營造,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400餘年,雕像多數為北魏和盛唐兩個時期的彫刻作品。現吁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龍門石窟中的蓮花洞

魏窟——北魏雕像特點是體態修長,面容清瘦。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的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佞佛的歷史情態。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彫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裡。「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唐窟——唐朝雕像的特點是臉部豐滿圓潤,體現唐朝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龍門石窟造像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雕造的石窟數量佔所有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佔唐代石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主佛盧舍那總高17.14米,頭高3米,耳長1.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盧舍那在佛經裡面的意思是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面容豐滿,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奉先寺規模最宏大,藝術最精美,寓意最深刻,代表性最強,是龍門石窟中的核心石窟。

龍門石窟彫刻藝術的意義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窟內造像彫刻精湛,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與魏晉和南朝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龍門石窟中有很多碑刻題記,經過歷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們從這2800多快題記中,精選出了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成為「龍門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中。「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字型端正大方,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中國書法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寶。



来源:河南旅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