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一季度中國出現了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但是這絲毫阻止不了外匯儲備繼續創新高。4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穩居全球第一。
而上次中國出現季度貿易逆差是在2004年1季度,當時的官方外匯儲備只有4500億美元。短短七年間,外匯儲備增長近七倍。外匯儲備主要由貿易順差、FDI和外國貸款等組成。無疑,這些年的外儲高增長,最主要的動力即是近20年的貿易順差,尤其是近5年來的急速增長。
從上世紀90年底初開始,除了極個別年份,中國都是貿易順差。尤其的,長時間的貿易順差,直接導致了中國基礎貨幣的快速超發。這些年,貨幣投放的急速膨脹,這其中除了國內常年的信貸極其寬鬆格局,招致M2持續維持20%以上增長外,由巨額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佔款,則是目前貨幣汪洋洪水氾濫的另一根源因素。
還是來簡單看看歷史數據。1995年,貿易順差首超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67億美元。十年之後的2005年,一舉突破1000億美元。而之後的五年,則是中國貿易順差井噴、外匯儲備飆漲的時期。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更是接近3000億美元。
造成這幾年順差急速攀升的原因,還有人民幣的匯率機制改革,我們採取了「小步慢跑」式的升值方式,升值預期不斷強化,直接招致了熱錢以隱身於貿易順差的方式不斷湧入。到了金融危機之後,雖然貿易順差略有減少,但是在2010年依然達到了1800億美元。
而且,自1994年那次匯改之後,一直要求企業強制結匯,這就使得央行就成為最大的外匯購買者。於是,強制結匯制度下的外貿順差,就成了今日國內巨額外匯佔款的來源,基礎貨幣迭創新高也就不足為奇。去年底,外管局發布新規,允許外貿企業可以將自己的出口收入存放境外,這可以減輕央行對沖外匯佔款的巨大壓力,緩解通脹預期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明智之舉。不然,央行官員的工作將更加的疲於奔命。
無疑,長年高順差,帶來了中國出口企業前所未有的繁榮,解決了大量人的就業問題,亦是中國經濟持續繁榮的重要動力。出口導向戰略和相應政策是促成貿易大繁榮的主要推動力。 不過,已經走過了20年,出口導向模式愈發成為經濟轉型和健康增長的累贅。
過度依賴外需和外資,金融市場改革滯後,投資渠道狹窄,加上出口企業粗放式生產,導致我們雖然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巨額順差,但是並未帶來相應的財富積累,相反是在資源無法實現優化配置的情況下,低效的和不可持續成為必然。
尤其是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貿易失衡,被斥之為引起大危機的罪魁禍首,雖然這一說法有偏見的成分,但是國內外的經濟現狀說明,有必要對這一模式進行反思。2003年到2008年,中國順差佔全球總順差的規模,從6.84%上升到了24.31%。就是說,當今全球順差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事實說明,如果像2003年之前那樣,如果貿易順差不大,那麼其對全球失衡的影響不足為慮,外匯佔款帶不來基礎貨幣急升的話,那麼出口導向模式真可謂美麗的「餡餅」。可惜,伴隨著經濟的長期兩位數增長,就業形勢嚴峻,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過於嚴重,並漸漸形成了政策上的「路徑依賴」,外貿的過度繁榮,就完全不是好事情了。就像藥和毒的關係,過量的藥就為毒,二者轉化一步之遙。
失衡已經成形多年,由此,出於平衡國際收支、收縮外匯佔款、緩解國內通脹的多重動機考慮,「十二五」時期,調整出口導向政策,乃至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都已經不可避免。
當前,伴隨著人民幣的「不得不升值」,現在是到了該大舉進口國外商品的時候了。這一進程如果從2005年匯改之初就逐步進行,那麼當前,無論通脹形勢,還是人民幣升值壓力,都不會像今天這般痛苦。通過大量增加進口,不僅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國內的總供給,緩解目前居高不下的通脹壓力,更為主要的是能夠逐步扭轉持續近20年的長期貿易順差格局。而通脹和順差,這二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邏輯關係。
不過,校正失衡不可寄希望於短期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完成。比如,通過人民幣升值固然能夠淘汰掉一批競爭力不強的企業,提升貿易順差中的質量,但是並不能夠終結固有模式。未來五年,中國必須盡快調整外資、外貿和產業政策,加速市場化進程,盡早完成出口企業的優化升級。徹底摒棄過往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雙雙低下的老毛病,產業鏈最低端的企業發展和利益來源,不是中國經濟應該需要的未來。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