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詞在莫高窟藏經洞內封閉千年,源於它的敦煌曲子戲卻始終流傳民間。隨著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如今,延續百年的敦煌曲子戲正遭遇傳承斷代窘況。
敦煌市文化館館長趙虎日前表示,目前,從事此戲種的藝人只有10餘人,且大多已過花甲之年,曲子戲已步入老劇目、老演員、老觀眾的‘三老’階段。。
1900年,在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保存的曲子詞有590首之多,涉及曲調80多種。趙虎說,敦煌曲子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其最早源於曲子詞,敦煌曲子戲有的曲調可從曲子詞中尋覓蹤跡。《打懶婆》、《磨豆腐》、《兩親家打架》……由於曲子戲是當地勞者在長期勞作中創作的,具有生活氣息濃郁、情節風趣詼諧的特點。
當地老人說,曲子戲的內容涉及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社會生活等各方面,旦角扭得歡、走得漂,丑角幽默詼諧、滑稽伶俐,樂者使人開懷大笑,悲者使人珠淚紛紛。
62歲的閆光福是敦煌曲子戲的第五代傳人,彈得一手好三弦。他說,清末至民國年間曲子戲最盛行,村村都有戲班,那時候老百姓還為名角編口歌說「東牛西牛兩個旦,沒有換柱子戀不轉」,可見當時曲子戲之盛行。
為傳承手藝,傳唱曲子戲30餘年的閆光福於2008年組建了名為「自樂班」的戲班,在這個26人的「農民戲班」裡,年齡最大者71歲,最小的也要30歲。
閆光福的徒弟武奎表示,自樂班成立就面臨經費不足的尷尬,服裝道具、鑼鼓和音響設備都是成員集資購置,至今還未還清貸款。
「只要年輕人願意學,老藝人都願意免費教唱。然而,現在的曲子戲因為沒有固定的收入和相對正規的演出團體,曲子戲已很少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了。」閆光福說。
趙虎坦言,曲子戲是當地農耕時代的產物,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當地大批青年外出打工,他們不參加生產勞動,也就告別了曲子戲,現在培養年輕人刻不容緩。2006年,敦煌曲子戲因曲調優美、特色鮮明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讓有著百餘年歷史的曲子戲傳承看到一縷曙光。
不過,趙虎表示,現在能完整演唱曲子戲的藝人最大者已85歲,最年輕的也60歲有餘,「高水平的老藝人越來越少,隨著老藝人的離世,曲子戲就會失傳,而隨著老觀眾的減少,沒有觀眾的曲子戲也將面臨消亡」。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