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數據與通脹感受的落差

作者:傅勇 發表:2010-11-17 13: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老百姓從自身感受出發,質疑官方CPI(消費物價指數)的真實性,可謂由來已久,最近這種質疑有所升級。有社科院的學者利用自己的計算認為,在過去五年中,通過人為調整方式,CPI大約被系統低估了7%。統計局官員隨後在官方網站上撰文給予反駁。

可以預見,統計局這篇不足1000字的網文不足以打消既有的種種疑慮,「質疑-澄清」的遊戲還會繼續。

對CPI數據的普遍猜疑,無疑將會放大社會對通脹的恐慌,而這會加大管理通脹預期的難度。一段時間以來,各類商品價格上漲的消息通過許多途徑快速傳播,社會中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有關通脹的主觀判斷。當隨後公布的統計數據與主觀感受不一致時,就產生CPI被人為調低的結論,並推斷之所以要調低通脹率,就是防止通脹失控,這反而加劇了通脹上升的心理作用。

當前,大家對真實的通脹心裏都有一桿秤,當統計局數據與自身感受出現明顯反差時,人們大多會選擇相信後者,這使得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我們認為,與嚴謹的科學研究一樣,統計局的大多數數據應該是任何其他人可以重複其過程得到的。問題是,這個過程必須交代清楚。統計局認為,造成學者們的推斷與實際數據不符的重要原因是,統計局每五年會調整一次「商品籃子」,而每年則根據城鄉居民12萬戶消費調查資料及相關資料調整一次權數。問題是,統計局並沒有及時公布CPI各項構成的權數調整的情況,以及調整的依據,這就使得別人無法重複統計局得出CPI數據的過程,大家也就只能按照各種假定推斷CPI的真實性。當出現兩種數據不一致,大家就認為存在人為調整CPI的痕跡。而這又導致統計局的不滿,統計局會認為大家沒按照它的方法編製CPI,當然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如果統計局做不到過程公開,那麼這種質疑將會不斷上演。對此種爭論,我們並不陌生,在今年8月,有學者就灰色收入的問題與統計局之間出現了一次更直接的對話。這次對話以統計局最終保持沉默而告終,留下諸多遺憾。

CPI數據要想縮小與老百姓感受的落差,必須在統計方法和過程上增加透明度,取得大家的信任。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變革給統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這種挑戰在成熟經濟體是不存在的。這意味著統計數據出現某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所難免,同時也表明,統計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經濟參考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