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的最大考驗 (圖)

發表:2010-09-16 12: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國國資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在2003年至2009年間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長,1998年它們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只有0.3%,到2009年已經增長到2.1%。

借本次金融危機之機,中國為本土企業提供了積極的財政支持,鼓勵它們走出國門,在能源和原材料等領域簽署了多項把握住良機的協議——以期在獲得重要大宗商品供應保障的同時,打造自己的新跨國企業。

中國還一直向西方跨國企業施壓,要求他們提供重要技術以交換市場准入權。中國當局意在讓部分本土企業獲得這些技術。

在鼓勵「自主創新」的指導原則下,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涉及範圍從專利法、技術標準到採購政策和產品批准規定。許多外資科技企業認為,這些政策對他們的知識產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這些自主創新產業政策清楚表明,中國已經轉守為攻,」駐北京諮詢顧問、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前會長麥健陸(James McGregor)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單一行業和單一產品企業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全球市場可能會變得愈加扭曲,而最終的結果是全球創新遭遇極度深寒。」

不過,人們很容易過度震撼於中國國有部門表面的實力。首先,這些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並不如看上去那麼強大。這些利潤中約有一半僅來自4家公司——中國移動(China Mobile)以及石油與天然氣三巨頭——它們都擁有半壟斷地位。

雖說中國可能擁有全球最大的幾家銀行,但如果政府沒有施行對儲戶不利的高額存貸利差,它們的利潤便會劇減。

打造國家級冠軍企業的努力面臨許多問題。中國最成功的兩家汽車企業——奇瑞(Chery)以及最近收購了沃爾沃(Volvo)的吉利(Geely)——並不是中國政府規劃部門想要支持的企業。

與此同時,重新復甦的國有部門形成的一些潛在威脅也被過分誇大。中國的石油公司簽訂的長期供應合約並沒有導致全球石油庫存縮水。它們在蘇丹和伊朗等地的投資是在擴大國際油氣供應。出於政治原因,西方跨國企業被禁止進入上述地區。

最重要的是,中國發展模式尚未遭遇最嚴峻的挑戰。和在中國一樣,在發展重工業與製造業(這兩個產業要求能夠隨時獲取資金)、推進城市化方面,有力的政府主導在其它國家也很奏效。

但大型官僚機構在催生創新方面的成績就遠沒有那麼令人驚嘆了。而中國領導層相信,創新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前景非常重要。這才是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將面臨的真正考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