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800年的神秘文字至今無解

發表:2010-07-31 23: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400多件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將在首博集中露面。其中將近七成文物,都是首次與公眾見面。昨天,首博展廳已經布展完畢。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件扁壺殘片靜靜地躺在玻璃櫃中。專家介紹說,扁壺上的毛筆朱書,將是此次展出的焦點。據當年毛筆朱書的發掘見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煒介紹,這件文物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重要標本,它的發現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將近800年。

憶發掘   神秘文字從灰坑中出土

1984年,一種類似甲骨文的神秘文字——扁壺毛筆朱書,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被發現。經專家認定,這是早於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統,距今4000年左右。昨天,年逾古稀的高煒先生,談起當年的發掘過程,仍掩飾不住興奮。

高老回憶說,他當時在原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隊任職,主持襄汾陶寺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一天中午,他的兩位同事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在編號H3403的灰坑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陶製扁壺。扁壺一面鼓起,一面平直。在鼓起的一面,高天麟發現了紅色的印跡。刷去表面浮土,赫然現出一個類似甲骨文中「文」字的符號。隨後,二人又在扁壺平直的一面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符號。高天麟立即叫來高煒作為見證,幾位專家現場確認,這是一種早期文字。

發現這麼重要的文物,幾個人都非常興奮。中午飯也沒吃好,又跑回灰坑繼續尋找。然而幾人把灰坑裡的土過了一遍篩子,也沒有再發現新的字跡。

但是,這幾個字元,已足以對古文字研究產生巨大的震動。

嘆奇蹟   甲骨文前已有較成熟文字

高煒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山西一位考古工作者便提出,襄汾陶寺地區可能埋藏有夏朝時期的文化遺址。

1978年至1985年,原中科院考古所對陶寺遺址進行第一期發掘。最初發掘陶寺遺址是為了研究夏朝文化。但隨著發掘的推進,考古工作者發現,陶寺早中期的文化特徵與夏文化明顯不同,晚期才與夏文化相近。陶寺扁壺毛筆朱書,正是屬於陶寺晚期物品。因此可以推斷,毛筆朱書比商代的甲骨文早至少七八百年。

高煒表示,雖然只有幾個字元,但它與甲骨文已經非常接近,說明當時已有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陶寺毛筆朱書是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本。」高煒說,在發現毛筆朱書文字之前,人們只知道早於甲骨文的文字雛形,是那些像形符號。陶寺毛筆朱書文字的出現,填補了兩者之間的一段空白。

後來,考古工作者在不同的遺址,分別發現與毛筆朱書同一時期的文字,這也證明,早在甲骨文之前,中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文字。

曝爭議   一字之謎至今未解

據高老介紹,對於陶寺扁壺上的文字,鼓起一面的字元已經確認是「文」字。而另一面的奇怪字元至今仍爭論不休,甚至究竟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都沒法確認。

記者在高老提供的複製圖上看到,這個奇怪的字元上面是一個不圓不方的符號,下面一橫底下彷彿一個中斷的問號。這個字元,確實給考古界留下了一個難解的問號。

高老介紹說,對這個文字有三種推測。一是認為這個字讀,同「陽」。二是認為這個字就是「堯」。一些人曾推測陶寺地區為堯的都城。三是認為這個字為「邑」。扁壺前後「文」「邑」兩字,正好組成一個古代地名。

對這三種推測質疑的也不少。高老表示,關於陶寺毛筆朱書,可能會一直爭論下去,也許根本就不會有結果。但毛筆朱書本身的價值不會磨滅。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則表示,把這個在學界爭論已久的字元向公眾展示,就是希望引起更大範圍的討論,讓更多對古文字感興趣的人一起來破解這個謎團。



来源:北京晨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