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東龍(圖)


有這麼一個村落,它的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但現存一大批古代建築和景觀,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養育了無數俊傑,僅明清兩代就出過科舉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蘊深厚且傳承完整,歷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動豐富多彩、異常活躍……這就是被專家稱為「江南第一宗祠村」的千年客家古村——東龍。

東龍坐落在江西寧都縣與石城縣交界處。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間遷居此處後進行了一系列規劃,他們根據周圍環境的特點,在眾多山嶺中選擇了來路最長、山勢最雄偉的東龍嶺和南橋嶺作為村莊的兩大龍脈,依照其走勢,一處建民宅,另一處建宗祠,與宗祠對應處則建神廟,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個相互獨立的空間。而各空間之間又用阡陌道路串連起來,組成一個看似零散實際統一的整體。同時,為了村莊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區還挖掘出100多口形狀各異的池塘,並且從南、北兩面的高山之上引出兩條清溪,彎彎曲曲從村邊流過,形成山環水繞之勢,從而把整個村莊融會在一片青山綠水中,使「以人為本」的村落布局與「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在東龍村現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築中,有祠堂48座,書院、義倉各2座,古塔1座,廟宇3座,涼亭5座,石橋、寨堡各4座,隘口4處,店舖和居民建築共140 多間,均保留著我國古老的傳統建築風格。

民居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位於東龍村西南塅上的「東裡一望」。這座總面積約4300 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牆、氣勢宏偉,因由祠堂、廊房、廂房、繡花樓、僕人房、庭院等100多間房屋組成,故又稱「百間大屋」。人們從朝東的大門走進,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隨後看到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側是用來接待賓客的「西圃」,再穿過後院則是用作修文習武的「東圃」,裡面有上廳和下廳,兩側則是廂房。此外,在古屋的後面,還修建了一堵高約7米、長達50米的護牆。古屋所有的窗戶上都裝飾著精緻的彫花,且鍍有薄金,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浸蝕,那層鍍金已經風化成了淡黃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著自己曾經的顯赫。

東龍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現保存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為突出。該祠堂興建於明代正統年間,位於東龍村西北的山坡上,佔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塊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門中間高懸「李氏家廟」匾額,兩旁則安放著一對石獅。整座祠堂為府第式磚木框架結構,室內採用「梁挑介柱」技術,由75根杉圓木及縱橫交叉的橫樑支撐,斗拱及榫部均飾有鯉魚、蓮花、龍鳳、麒麟等圖案。為了更符合力學原理,祠堂的外牆採用了「喜」字頭形木料作框架,這樣既可減輕牆體負荷、減用木料,又可起到裝飾作用,最重要的是還可起到「牆倒屋不倒」的效果。繞著祠堂緩緩走去,一種肅穆的宗族氣息撲面而來。

另據記載,東龍村曾建有11座寺廟,現僅存3座,分別是永東寺、玉皇宮和胡公廟。永東寺位於村南,建於明代,下廳左右牆壁依次畫著漁、樵、耕、讀圖,上廳則供奉著三寶、觀音和地藏菩薩;玉皇宮是一處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間宗教活動場所,位於「東裡一望」右側,建於民國31年。胡公廟又稱大公廟,位於村西北,門面為牌樓式建築風格,門楣上挂有「凌霄閣」牌匾,分上下廳,中間隔一小天井。下廳兩邊有開著小門的迴廊,上廳則供奉胡太公及兩尊將軍塑像。

一個距寧都縣城百裡之遙的窮鄉僻壤,當年怎麼會興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築呢?

原來,東龍村自古處在寧都東去的古隘口,沿途數十里道路儘管坎坷曲折,但卻是客家人從寧都縣通往福建境內的捷徑。而東龍人的商業意識又特別強,村里許多人從當地販運白蓮、菸葉、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時販回食鹽、布匹、海產品等。資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寧都縣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開設商號,從事批零業務,一些東龍人很快就腰纏萬貫,回鄉後大興土木建造豪宅。東龍還有一批士紳,他們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告老返鄉後,也紛紛興建豪宅和祠堂。

東龍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視教育,他們積極倡導辦學,想方設法延請名師。各宗祠、房祠還設立義學田租,對發奮讀書的族中子弟實行獎勵。據《寧都直隸州志·選舉志》記載,每年的科考中,幾乎都有東龍李氏子弟中榜或選為歲貢、恩貢、優貢。有人做過統計,在明清兩代,僅李氏下祠就出過文武舉人5人,庠、廩、增生 300名,貢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職者達80多人。這些人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學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學家、「易堂九子」之一李騰蛟。

近年,它所煥發的獨特魅力及蘊含的廣博文化,吸引著大批遊客和海內外學者。人們在那尚存的古建築與依然活躍的民俗裡,尋覓並感悟它逝去的繁華舊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