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窟之柏孜克里千佛洞(圖)


石窟的開鑿起源於印度,在中國源自十六國時期,延續至明清,長達一千數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為盛行。無數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並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新,形成中國的特色,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集建築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外還有眾多藝術風格獨特,歷史悠久的石窟建築。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新疆柏孜克里千佛洞外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下,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經歷了形成——繁榮——衰落的過程。第17、18兩窟,為公元6一7世紀南北朝後期開鑿的。第16號窟鑿於中唐。第20號窟壁畫,繪製有回鶻高昌王和王后的圖像。第33窟後壁,有一幅表現佛涅磐後眾弟子默立舉哀的致意圖。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號窟,建於回鶻高昌時期。第69窟,是第20號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號窟,是公元10--11世紀高昌回鶻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保存完好的壁畫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衝突中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紀初,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余的佛座華麗精緻,殘餘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艷奪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保存完好的壁畫



来源:中華五千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