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銀行中國銀行的分行(圖:VOA)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星期三發布報告中說,中國商業銀行非正規資產證券化的做法越來越流行。這種情況使銀行系統的信貸數據以及風險暴露程度受到扭曲。
非正規證券化跟傳統證券化不同。它是把銀行貸款打包成投資產品,是貸款過剩的一種反映。惠譽(Fitch)估計,如果將非正規證券化活動計算在內的話,2010年上半年,中國的銀行新增貸款額度接近5點9萬億元,比不久前官方公布的4點6萬億元的貸款額度高出四分之一。
2005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和建行作為銀行資產證券化首批試點,發行了「開元」和「建元」兩支債券。中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總共批准了16筆信貸證券化業務,發行總規模為667億8500萬元人民幣。
2009年,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中資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進程一度放緩。
銀行資產證券化是指銀行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然後將部分貸款轉化為資產支持證券出售給投資者。以此分散風險,獲取額外收益、並增加流動性。
資產證券化通常以特別目的工具(SPV)等特設信託機構來操作。信託公司將銀行信貸資產買入、打包後,通過結構設計和信用升級轉售給投資者。銀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實現融資,還可以賺取原債務人支付利息與證券投資者所獲利息之間的差價。
根據債務資產的來源,銀行資產證券化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兩種。在美國,以次級房貸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狂潮被認為是導致 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惠譽中資銀行評級部門負責人朱夏蓮(Charlene Chu)星期三說,中資銀行的非正規證券化活動今年上半年明顯增加,一方面是銀行急於通過調整貸款餘額、修補資產負債表來達到監管部門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另一方面是投資者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渴望尋找其它高回報投資渠道。
惠譽發布報告認為,截至今年6月底,總共有大約2萬3千億元的貸款餘額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轉移到投資產品當中。報告說:「惠譽相信,這些交易的絕大部分沒有被中資銀行披露。(被證券化的這些)貸款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上出現。」
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認為,中國信貸發放量的低估導致信貸風險暴露程度的低估。他說: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就已經相當可觀。我的估計是在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隨後,正如我們知道的,地方政府的間接借貸行為經歷了爆髮式的增長。我們預計這些貸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會變成壞帳。」
在經歷了2009年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貸款發放後,中國政府希望把今年的貸款發放限制在7點5萬億元,以緩解資產價格泡沫的衝擊。
中資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一方面掩蓋了中國信貸發放量和風險暴露水平。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另一方面,信貸發放激增反過來加速了銀行資產證券化需求。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本月初在接受中國財經媒體經濟參考報採訪時指出,在此輪危機中,中國信貸不僅總量迅速膨脹,而且期限結構的不匹配也進一步加劇。主要問題是長期貸款比例過高,導致銀行短期流動性風險增加。於是,證券化成了一種自然選擇。
惠譽的報告指出,中資銀行的非正規資產證券化和傳統證券化大體相同,但也存在一些顯著區別。在中國,資產池通常更為集中;此外,由於二級資本市場的缺失,投資者通常持有這些信貸資產支持債券直到到期;基於風險程度的信貸分組(tranching)幾乎不存在;信貸發起人、金融產品分銷方、信託公司、以及貸款經理的角色混淆不清,常常全部由銀行來扮演。
中國經濟參考報援引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報導說,最近一輪金融危機表明,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的適度隔離有利於防範危機再度發生。因此,中國目前必須堅持審慎推進資產證券化,明確禁止過於複雜的證券化和再證券化,嚴格控制不良資產和沒有穩定現金流資產的證券化。
来源:VOA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