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地球日,臺北101大樓點燈出現"Cool"及"小於2度C",這兩個符碼關係地球存續。今年12月初將在哥本哈根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扮演關鍵角色。
臺灣與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今年都面臨"一天降雨超過全年平均雨量"的怪異天氣,氣候變遷已成為不分種族、地區民眾都能感受的到急迫事實。
由聯合國主導、協調各主要已開發工業國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屆滿,但至今還未有另一階段氣候協議出爐,各國無法一致行動,情勢異常險峻。
早在1990年,科學家就發現地球溫度上升明顯,1992年在巴西裡約召開"地球高峰會",與會的154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會議,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不過,因各國各有考慮,京都議定書遲至2005年2月才
生效。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被列入附件一的已開發工業國家於2012年以前,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比1990年減少5.2%。這些國家可以透過共同減量(JI)、清潔發展(CDM)及排放交易(E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過,效果不如預期。
長期關注全球暖化的臺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表示,京都議定書整體成果有限,與美國國會不同意、中國大陸未納入京都議定書管制有關,"尤其美國未擔任起領導責任,最受各國詬病"。
據2008年UNFCCC秘書處發布的締約國排放資料,從1990年到2006年,工業化國家的總排放量降低5.5%,形式上達成京都議定書第1階段目標。
不過,若扣除致力經濟轉型的東歐國家,以美國為主的工業國家實際總排放量卻上升9.1%,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澳洲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驚人,抵消德國、英國、法國及瑞典等北歐國家的減碳成果。
承續京都議定書的第2階段全球氣候變化公約遲遲無法定案,所幸2007年在峇裡島召開的第13次締約國會議,各國確認以減量(mitigation)、調適(adaptation)、技術(technology)及資金(finance
)為框架(即峇裡島路線圖),以2年為期討論,也使得將在哥本哈根舉辦的會議備受關注。
雖然會議將在12月初召開,但目前低度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對應承擔的減量責任及應撥出多少資金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基金"仍具有重大歧見,部分輿論對哥本哈根會議能否達成結論,持悲觀看法。
不過,也有令人感到鼓舞的訊息,如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不久前承諾將力促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共識。
歐盟各國在2008年波茲蘭會議決議,以1990年為基準,2020年達成削減溫室氣體20%目標。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日前宣布日本將在2020年達成1990年減排25%溫室氣體目標。"美國與中國的主動表態承諾最重要",林子倫因此對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共識"審慎樂觀"。
相較於國際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蕭慧娟承認,臺灣民眾對這個議題認識仍明顯不足。不過,她提醒,各國逐漸建構起綠色壁壘,產業界與民眾若再不警覺,"很快會嘗到產品被世界拒絕的苦果"。
"小於2度C"是地球存亡的關鍵,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專家提出警告,若無法阻止地球氣溫上升小於攝氏2度,全球將有高達30億人口受到糧食、飲水及傳染病影響,且無法再反轉,地球物種將陸續滅絕。臺灣身為地球一份子,就算不是締約國,也對減碳大業責無旁貸。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