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00年歷史的提梁紫砂壺是現在已知的年代最久的紫砂壺,堪稱紫砂壺的老祖宗。(網路擷圖)
提起紫砂壺,所有的人都會立刻想到宜興。從宋代紫砂創製開始,直至明末臻於成熟,歷代的名壺、名家幾乎都出自於宜興,宜興因此也得到了陶都的美名。但是你也許不知道,有著「天下第一壺」之稱的提梁紫砂壺竟一直藏身於南京市博物館裡。該把提梁紫砂壺具有600年的歷史,是現在已知的年代最久的紫砂壺。
「流淚」的紫砂老祖
據《金陵晚報》報導,褐紅色的壺身、粗糙的缸胎、簡潔的壺身……如果你見過精品紫砂壺,可能不會把這個簡陋的傢伙放在眼裡,但這把提梁壺卻是現在已知的年代最久的紫砂壺,堪稱紫砂壺的老祖宗。
這個600歲的「紫砂老祖」高約17厘米的它有著圓圓的大肚子,快到壺的底部才略有收斂。它的肩上扛著拱形的提梁,後部還有一個用來拴繩系蓋的小系。這樣簡樸的造型與後代紫砂壺卻是有所不同。
「 你看壺面上的點點‘淚斑’都是早期紫砂加工工藝留下的記。」南京市博物館辦公室宋燕主任說,這些「淚斑」叫做「缸壇釉淚」,證明當時紫砂器的燒制還沒有另裝匣砵,而是與一般缸器同窯燒制,在窯內受到其他有釉器物的影響,黏上的。這足以說明這把紫砂壺是紫砂工藝早期的作品。這樣的燒制方法在紫砂器發展史上時間很短,最晚在明代萬曆以前就得到了改善。
主人是明代大太監
事實上,這隻壺並不是傳世品,而是一件出土文物,它的主人是葬於中華門外馬家山的明代司禮太監吳經。根據從墓葬中出土的磚刻墓誌紀年推斷,這隻壺應該是在嘉靖十二年,也就是1533年隨著吳經一起下葬的,也正是這磚刻墓誌使它成為我國目前唯一有確切紀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的紫砂器。
宋燕說,始於明朝早中期的紫砂壺比例比較協調,泥質顆粒較粗,吳經墓出土的紫砂壺正符合這一特質。最難得的是,出土於吳經墓的紫砂壺的形制與明代畫家王問的《煮茶圖》中的煮茶壺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壺腹幾乎一模一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