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廉潔清官白居易

作者:陸文 發表:2009-06-13 22: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唐代的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原籍下邦(今陝西渭南附近)。其祖父、父親都做過縣令一類的地方小官,祖母、母親也都知書達禮。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自幼受到熏陶,五六歲時開始學寫詩,八九歲便能寫出很不錯的律詩來。到了十六歲,他帶著自己的詩稿,去都城長安拜訪老詩人顧況。當顧況看到他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拍案叫絕。此後,他的詩名迅速傳遍了京城內外。

白居易27歲中舉,29歲中進士,31歲又參加"拔萃科"考試,並被錄取,從此登上仕途。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共達40多年。起初,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周至縣(今陝西周至)縣尉、翰林學士、京兆府戶曹參軍、太子左讚善大夫;44歲後,又相繼擔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杭州刺史、蘇州刺史;56歲起又陸續升為秘書監、刑部侍郎、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一直到70多歲,還掛著一個刑部尚書的官銜。

一、正直誠義,抵制邪惡

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唐朝已度過了它的極盛時期而走向衰敗:政洽黑暗,矛盾重重,宦官的權勢極大,連皇帝也都要讓他們三分,有幾個皇帝還不明不白地死在宦官手裡。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同宦官狼狽為奸,黨同伐異,搞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有些人為了保全自己,希圖陞官發財,竟然巴結逢迎。白居易卻從來不向這些邪惡勢力低頭,還常常公開同他們針鋒相對。

有一次,朝廷舉行"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考試,在眾多考生中,擇優錄取了牛僧孺等三位佼佼者。宦官和世族官僚集團,本來就忌諱"直言極諫",自然對德才兼備的牛僧孺等人恨之入骨。於是,紛紛跑到憲宗皇帝李彬純那兒去誣告,說他們在考試中作了弊。昏庸的憲宗帝偏聽偏信,遂將牛僧孺等擱置一邊,不予任用,還貶了主考官的職。白居易實在看不下去,便挺身而出,毅然上疏,竭力為他們爭辯,並當面頂撞了憲宗帝。憲宗很惱火,曾為此而對宰相李絳說:"白居易是我把他提拔起來的,現在竟對我如此無禮,真使我難以忍耐!"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6月3日,長安城發生了一起震動全國的事件:宰相武元衡到皇宮早朝時,突然路邊竄出一夥刺客,將他當場刺死。與此同時,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的路上被人刺傷。事發後,朝野震驚,群情激憤。時任太子左讚善大夫的白居易,明知自己身份所限,按規定不能參與朝政,卻出於正義感,仍於當天中午向憲宗上書,強烈要求迅速捉拿凶手。

宦官集團又抓住此事大做文章,說白居易搶先議論朝政大事,是藐視朝廷規矩,是越職行為。還鑒於白居易的母親不久前因患神經病而落井身亡,誣告他不孝等等,對他進行了一系列人身攻擊。結果,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並從此長期沒有得到升遷。

二、仁德善良,造福百姓

白居易一向關心民間疾苦。早在他被貶之前,宦官們曾發明瞭一種"宮市",即皇宮裡需要什麼東西,由小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稱為"宮使"。這些"宮使"不按市價付款,只是隨便留點東西充當價值,實際上等於公開搶奪。白居易為表達自己對受害者的同情和對宦官的憎惡,先後寫了許多詩。例如人所熟知的《賣炭翁》,寫的是一個貧苦老人,為解決衣食困苦,到終南山去伐木燒炭。他"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好不容易將一車辛辛苦苦燒好的木炭,拉到長安城,卻又在凍得發抖的情況下,擔心銷路不好,還希望天氣再冷些。忽然,幾個"宮使"騎著高頭大馬,橫衝直撞地奔過來,一邊叫嚷著"有皇帝的命令",一邊不由分說地把那車炭掠向了皇宮,只留下了兩塊對老人毫無用處的紅綢子,算是炭錢。

白居易被貶地方後,對下情瞭解得更多,更清楚。他除了對他們表示同情,還力圖多為他們做一些實際的好事。

在江州任上,白居易鼓勵當地百姓多種茶,種好茶。據說,著名的廬山雲霧茶,就是他當年倡導擴種的。他還在廬山香爐峰下辟園種茶,並寫詩一首。詩說:"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中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糜林鶴是交遊。"

在忠州任上,白居易為了幫助當地百姓儘可能地早日脫貧,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進行"勸農",號召百姓開荒種地,發展生產;二是改進稅收的辦法,使富豪們多納稅,讓貧苦人少負擔;三是節省官府開支,能不辦的事盡量不辦,以免勞民傷財。此外,他看到當地有許多荒山禿嶺,便倡導百姓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據史料,他當年親自帶領老百姓種了一片又一片的桃、杏,自己還特地作了一首《種桃杏》的詩。其中寫道:"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在杭州任上,他除了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境內孤兒、寡婦和無人贍養的老人的基本生活,還針對杭州存在的實際問題,興修塘壩,浚治李泌開鑿的六井,並主持興筑了一條從錢塘門到武林門的長堤--白公堤,將西湖分隔為二。堤內是上湖(即今西湖),堤外為下湖,與郊外千頃農田相連,湖水攔蓄在上湖,周圍30里,北筑石函,南建筧壩,平時可承蓄雨水山泉,天旱時則可放水灌田,從而解決了當地的水旱災害。在此期間,自居易也寫了不少著名的詩。其中一首是:

我有大裘君未見,
寬廣和暖如陽春。
此裘非繒亦非纊,
裁以法度絮以仁。

意思是:他有一個立法度、施仁政的宏偉規劃,一旦實現,杭州百姓將會備感溫暖。

白居易在杭州三年任滿,被遷任為蘇州刺史。當他離開杭州時,杭州百姓攔路相送。十分感動,他又寫了《別州民》一詩。詩曰: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哪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
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在蘇州刺史任上,他每天一早,就去衙門處理成堆的公文案牘,直到黃昏才回家。按照當時的規定,官員們每十天休息一天,而他卻幾乎從來沒有休息過。在那兒,他採取的惠民政策主要是簡化政事、提高工效、平均賦稅和工役。當然,由於他歷來重視種樹,也大力提倡植樹造林。至於他本人,親手栽種最多的則是梅樹。在蘇州,由於白居易經年累月、廢寢忘食地造福一方,終於累出病來。

當他離職回長安時,蘇州官員和百姓,站滿了大運河的兩岸,痛哭流涕地追著船為他送行十多里。大詩人劉禹錫曾寫詩形容當時的情景,說:"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三、躬親自省,詩播海外

白居易曾寫有一首著名的《觀刈麥詩》,詩中寫道:在五月大忙季節,農民光著背,赤著腳,頂著炎炎烈日割麥子;而婦女則抱著孩子,彎著腰,緊跟在後面拾麥穗。他們如此辛苦,其結果卻是將收穫的麥子全部交了賦稅,自己只能靠拾到的麥穗來充飢。寫到這兒,白居易情不自禁地開始了反躬自問:我一不種田,二不織布,有何功德可言?卻每年拿到俸祿三百石,哪能不慚愧?也正基於這種感情,白居易從來不擺官架子,總是自覺地將自己融於百姓之中。

在忠州,白居易曾親自主持過一個大規模的群眾性聚會。會上,按照當地風俗,把席子鋪在地上,大家圍坐成一圈,興高采烈地用空心的籐枝吸著酒,年輕人則在鼓樂之中翩翩起舞。這時,有些官員悄悄勸白居易趕快離開,理由是"貴""賤"雜處,不成體統。白居易淡然一笑,反勸他們不必在末節上苛求,還表示隨和一點好。作為一位傑出的詩人,白居易在創作時也分外隨和。據說,他每寫一詩,常常念給老婆婆們聽。如果她們聽不懂,他就改,一直改到她們能夠聽懂為止。因此,他的詩裡很少晦澀難讀的字眼,倒吸收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口語。

白居易的詩淺顯易通,寓意深刻,充滿了真摯的情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外,由於日本、朝鮮及中亞各國常有使節、商人、留學生來唐朝,所以他的詩,又受到外國人的青睞。據說,有個契丹國王得到了一本白居易的詩,馬上派專人將它譯成本民族文字,令臣下在朝堂上大聲朗誦。

而當年的日本天皇,則把白居易的詩視為寶物,珍藏起來,一有空便取出來暗自吟詠。

白居易活了七十五歲。死後,謚號"文"。忠州、蘇州、杭州等地的人民,都為他立了祠,深深的尊敬他、感念他。

(事據《唐書》等)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