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中國出口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會否完全是由國外金融海嘯引起的呢?從深層次的原因來講,似乎並非如此。我曾經和一個美國人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從她的口中得知目前在美國普通市場購物時,會發現「made in china」的貨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卻是印度或馬來西亞製造。中國製造商品曾經佔有50%以上的美國市場,現在下滑的程度非常厲害。也許一個美國人所見到的並不能代表市場真實的變化,但這足以從一個側面反饋出中國商品面臨被替代的可能。
如果說美國人經濟緊張,為何要進口印度和馬來西亞的代工商品呢?其實這與中國造的實質問題有關。
其一,國外品牌的代加工轉移。由於受中國區域的相關政策調整的影響,加之新勞動法的出臺,提升了外資品牌代加工的成本,而中國之前的優勢在於低廉 的勞動成本,而當這個優勢減弱的情況下,外商必然要在成本控制上尋找新的契機,於是,當發現印度及馬來西亞的勞動力價格相對更有優勢時,便開始醞釀轉移。 代加工的轉移,主要由於考慮到成本因素而導致的。
其二,外國人對中國的產品失去信心。比如含量物質超標的兒童玩具,國內經常出現的食品安全等問題,使得外國人在進口中國商品時要求的標準特別嚴格,導致很多產品不達標而被撤回。
其三,很多工廠為了減少成本,尋求更大的利潤空間,將壓縮成本的硬性指標轉嫁到工人待遇,如雇佣童工,增加工人的工作強度,托欠工資等問題,導致外國人認為這樣的產品背後所附帶的「血腥味」,而抵制進口。
其四,中國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比較薄弱, 「貼牌」、「冒牌」、「假牌」的侵權產品層出不窮,而國外對於此類產品的管制一直很嚴格。凡是涉及到假冒或是侵犯知識產權的商品,也是不予進口的。
國外對中國產品的擔憂是一直存在,如何扭轉這一局面,不是靠雙方的「貿易戰」所能解決的。問題的主要因素應該回到市場需求方的國外,用國外的對產品的視點,來完善自身的不足。既然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應該積極的去改進,修正常年以來忽視的問題。比如,低廉的勞動力是否需要國家的免費基本保障?這些勞動力不但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而他們的生活保障應該得到回報。然而,當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也是最容易被淘汰的一群人。
那麼產品的質量,不僅僅需要實際的物理物質的安全標準,更多的應該是產品所附屬的其它層面的價值。行業規則應該清晰、明確化,不應該像潛水艇一樣,需要透口氣的時候才浮上來。 「制定」和「規範」了多少年了,為何一直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有些部門丟臉已經成為吃飯一樣平常。為何累治累犯,監督機制與問責機制總是無法順利執行。
中國需要走出這樣的困境,就必須要務實的審視目前的實際狀況,不要推脫責任,更不要走「套路」,必須實實在在的提高執行力,提升「服務 深度」,不要再把工作流於表象。一出問題就是「不足、力度不夠、下次要加大、加強、增加」,這應該是工作部門的失職,是需要為此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必 須要深刻到骨子裡,而不是稿子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kzgd/ad/kzgmembership-20210704_7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