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打破削減官員上的「黃宗羲定律」

作者:景凱旋 發表:2008-10-18 07: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昆明市近日出臺一項政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崗創業,不僅將保留編製、職級3年,保留工資待遇1年,創業不成還可回原單位;如果自願辭職創業,除發給相當於 五年工資的辭職金外,最高還可獲20萬元獎勵,辭職金和獎勵金由同級財政負擔。隨後,昆明市人事局在網上發布聲明,稱《昆明市人事局關於支持服務非公有制 經濟發展的實施細則(試行)》未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關於辭職金、獎勵金條款暫不執行。報導又說,專家表示,該政策暫不執行只是說在程序上「未經市 委、市政府研究批准」,也不排除經研究批准後執行的可能。 (10月12日《生活新報》)
  
這種舉措自是為了精簡政府機構人 員。幾年前就有人統計,中國官民之比已達到26:1,比西漢時高出306倍,比清末高出35倍,即使與改革初的67:1相比,官吏人數攀升之快,也是史無 前例的。官吏越多,國家財政負擔就越重,而且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冗官冗員往往是造成腐敗和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官位多不僅造成該放的權放不了,該管的事又 無人管,跑官、買官、賣官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官多了各種消費就多,財政支出不夠就打老百姓的主意,導致腐敗和濫權。因此,老百姓對於精簡機構和官員,往往 都是持支持的態度。
  
但據我所知,過去各地精簡機構人員,一般也就是採取留職停薪,像昆明這種留職留薪還有獎勵的優惠政策似屬 少見。如果我是一名當地公務員,也會馬上意識到其中好處,即使捨不得公職,一年後仍可官復原職,何樂不為?此事要放在過去,人們也無話可說,但隨著市場經 濟的確立,公民納稅人意識的增強,人們或許就不禁要問,這種財政支出是否獲得了納稅人的同意,畢竟創造公共財富的是納稅人,而不是政府。換言之,政府不創 造任何公共財富,政府只是受託管理公共財富。在未經過人大財政預算的情況下,政府是否就有權將這大筆錢用在精簡多餘的機構人員身上,它到最後會不會成為一 種變相的發錢,這都是值得質疑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簡官吏的政策未必就有效。前些年也不是沒搞過精簡機構和官員的舉措,但 取消下面,官員就往上走,精簡上面,官員就往下走,結果機構是越來越多,官員隊伍是越來越龐大。尤其是,近年來公務員成為最吃香的職業,考公務員的人如過 江之鯽,比高考考上重點大學還難。曾看過一篇報導,一位農村幹部對記者說,在那些窮地方,所有的人都一心想要擠入官員的隊伍,因為大家都看到了,「只有官 員才能活得既輕鬆,還能有錢拿,最重要的是,官員特威風」。他的這番話實際上道出了精簡機構和官吏的難度所在。
  
中國歷史上的 改革變法,大多數都離不開精簡機構與官吏的內容。學者秦暉曾將清代黃宗羲的一個發現稱為「黃宗羲定律」,即歷史上的賦稅改革總是使得農民的負擔下降一段時 間後,最後又會不減反增。有學者指出,中國官制改革的歷史也印證了這條「黃宗羲定律」。由於在一個官本位社會,官員是獲得利益最多的職業,權力受到整個社 會的崇拜和追求。幾乎每次機構精簡之後,經過一定時間,官員人數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膨脹,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歷 史上的改革之所以多歸於失敗,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改革者的最終目的仍是為了鞏固其權力,甚至加強其權力。也就是說,改革始終不會觸動以官本位為核心的權 力體系和作用,而在一個官本位社會,最終的考量必然是要從官員的利益出發。賢明的改革者也只可以除一時之弊,不可能撬動整個社會的利益格局。要真正打破越 是精簡體制,機構越是臃腫,官員越是繁冗的「黃宗羲定律」,這只有在現代社會才有可能,即由官本位社會轉向民本位社會,還權於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推動 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換,減少政府的權力和官員的利益,從而減少對官員人數的社會需求量和因冗官造成腐敗的概率。
  
如果機 構改革的重心總是放在精簡機構、編製和人員等技術層面的舉措,而不是制度層面的改革,就像昆明市政府所做的那樣,仍然從不觸動官本位的考量出發,僅僅給予 離崗或辭職官員優惠政策,結果依舊不能改變當官有好處的實質。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能不設想,那些空出的位置會不會被新的官員填補,而等到一年後那些離崗 官員回到原單位,官員的人數會不會不減反增?會不會到最後,納稅人又只是白白地付出了自己的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南方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