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希望」

發表:2008-07-27 15: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希望》是胡適寫於一九二一年的一首白話詩,收錄在他的書《嘗試集》裡。五十年後,這首詩經過陳賢德的譜曲,臺灣救國團青年自強活動的教唱,以及歌星銀霞的灌成唱片,終於紅遍一時。

這首歌的歌名,不叫做《希望》了,而是稱為《蘭花草》:「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胡適的這首《希望》教人想起他的名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為了春來的花開簇簇,秋天一到就要移蘭入暖房。在這首詩中,胡適只希望蘭花開放;而在他的那個時代裡,他有一個更大的希望,那就是大家都用白話文來寫作。

為了提倡白話文:胡適寫了一首白話打油詩:「文字沒有雅俗,卻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所以說寫成「吾欲至毛房溺也」已成了「死」的文字,而「我要到廁所尿尿」才是「活」的,誰都看得懂的大白話。

《希望》這首詩每句都是五個字。而胡適在一九四六年寫的《秘魔崖月夜》則已不受限於字數:「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這首白話詩感人而易懂。最後那兩句且成了傳誦一時的佳句,常有人寫來送給他的情人。

如今大家都用白話文來寫作,胡適的希望算是達成了。我想如果今天他還活著,看到那麼多「晦澀難懂」的新詩,身為白話詩的先行者,也許他會有一個「新的希望」,那個希望就是,「請大家都用白話文來寫看得懂的新詩吧」。



来源:世界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