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把梅、蘭、竹、菊,尊稱為花中四君子。這四君子確實各具特色:梅,傲雪凌霜,高潔堅貞;蘭,空谷幽香,清逸典雅;竹,虛心有節,堅韌不拔;菊,冷艷清貞,花中隱士。因此,對於君子的雅稱,她們是當之無愧的。如果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更高層次上來評述高尚的人格,還有一種"鮮花送美人、美玉賜君子"的說法。孔子在《禮記聘義》中說:"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由此可見,在孔子那樣的思想境界中,君子是人格審美之典範,他把世間最美的人格---君子的人格比擬為美玉。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玉不同於其它的物質,他本來只是一塊頑石,散落於山野鄉間而無人識荊,不經幾番彫琢終不成器,可一經琢磨之後,又終會綻出讓世人矚目的光華。玉的光華,不像鑽石、金銀全折射於外、喧嘩奪目,也不像水晶、玻璃一覽無餘、欠缺實質,而是內斂於自身,時日越久,越能回味無窮。這樣的性格,很像韜光養晦的君子高人,用美玉來比喻君子, 實在無比貼切。如果把人世間的正人君子比作美玉,那無疑給君子這個雅稱賦予了更多的崇高的內涵。古籍《管子·水地》中說:"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摶徹遠,純而不淆,辭也;用白話文通俗的講就是:玉所以貴重,是因為他表現為九種品德,溫潤而有光澤,是他的仁。清澈而有紋理,是他的智。堅硬而不屈縮,是他的義。清正而不傷人,是他的品節。清明而不垢污,是他的純潔。可折而不可屈,是他的勇。優點與缺點都可以表現在外面,是他的誠實。華美與光澤相互滲透而不相互侵犯,是他的寬容。敲擊起來,聲音清揚遠聞,純而不亂,是他的有條理。玉的品質堅硬而不傷人,展示了玉的高潔:"撓而不折,銳廉而不忮"展示了玉的寧可折斷也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玉的可貴,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
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以美玉之質比君子之德,儒家思想對玉賦予了道德內涵並作出了精闢的詮釋。儒家認為,玉既是完美天賦的象徵,那麼人就應該依照他的屬性來完善自我,孔子說過"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將玉與君子聯繫在一起,規範著古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養。道家則認為,"聖人被褐懷玉",意思是說,穿著樸素,但懷揣美玉。勸導人們應該守住自己的天賦,不要迷失先天本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都喜歡穿金戴銀,卻往往忘記了應該懷揣美玉。古人愛玉,並非純粹是因為其外在的美麗,而是重其內涵,因為玉器是一種品德的象徵。人們佩玉在身,以此自勉,作為自己的人生啟示,時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規出格。
《詩經.衛風》的詩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經過仔細的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樣。說明君子之美要經過高度的人生修行才可以獲得的。就像獲取美玉一樣,需要有一番磨礪的功夫。因此玉器的磨礪就如同人的修煉一樣,在磨難中才能得到靈性的升華。君子溫潤如玉,可是美玉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品格。所以如玉的君子雖然成竹在胸、謙謙度日,卻也有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磊落。他不在乎名利、不計較得失,處處替他人著想,可是卻不會軟弱可欺。玉的光華內斂於心,君子的鋒芒也不會時時顯露,但畢竟還是有鋒芒、有光華的,一有所需,就會如出鞘的利劍,銳不可當。外表謙和,心則剛直,大事不讓,小利不爭,又始終不缺乏善解人意的風範。只有這樣的人,才稱得上真君子,才能配得上美玉的性格。高尚的品德就是道的顯現,必能造福於世間。"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則草澤 ",所在之處皆能受到其正氣的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惠澤四方。
看中國首發 歡迎轉載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