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良專欄】吳哥印象之洞裡薩湖(組圖)

作者:文、攝影:張羽良 發表:2007-11-15 22: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吳哥窟,這個消失在叢林中達數百年的神殿,終於要在我眼前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了。當飛機穿越南中國海,越南狹長的海岸線首先從機窗外映入眼帘。續往西飛約 25分鐘,一個黃色的海洋出現了,稱海洋,是因為即使從9,000公尺的高空上俯看,這片黃澄澄的色澤都似乎是漫無邊際的大,這一大片黃顏就是東南亞第一 大湖──洞裡薩湖。吳哥窟所在位置的柬埔寨第2大城暹粒市,就在洞裡薩湖西北邊。

從機場到湖邊 好特別的體驗

飛機降 落於柬埔寨2006年甫建好的暹粒機場。這座小型機場僅有一條跑道,沒有空橋設備,旅客走下機後,就直接穿越停機坪進入航站大廳。領隊一清點完人數,隨即 帶隊魚貫出關,這美其名為「快速通關禮遇」,據說是旅行社為每位旅客繳了5元美金的「通行費」,才獲得的「殊榮」。這種出入國家門面,卻連護照都不必查驗 的禮遇,倒是頭一遭遇見。

午餐後,搭車前往洞裡薩湖,此地鋪柏油的路面還不多,故當巴士在凹凹凸凸的路面上跳躍時,導遊戲稱這是柬埔寨特有 的「按摩路」與「搖頭路」。車子接近洞裡薩湖時,路的兩旁開始出現以木頭為支架、由乾燥的棕椰葉為牆與屋頂的高腳屋。導遊說,這種屋隨著洞裡薩湖的湖面漲 退而遷移,湖邊的居民一年要搬好幾次家。

自動調節水量 湖區隨季節變化



像海一樣遼闊的湖水。




一望無際的綠地,是洞裡薩湖雨寄季時的領地。(新紀元)

洞裡薩湖地處柬埔寨的心臟地帶,位於暹粒市南方約14公里處,是柬埔寨的米倉和漁獲出產區。湖名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Tonle Sap來自希臘文「海」的意思。

每 當春天降臨大地,瀾滄江這條源自中國青康藏高原雪融之水,流入中南半島後改稱湄公河,經過泰國、寮國與緬甸,到了柬埔寨首都金邊之後,水量之大,讓原本流 向東南的洞裡薩河,改變了水流的方向,轉向西北方注入洞裡薩湖;再加上5至10月的印度季風,帶來豐沛的雨量,讓洞裡薩湖逐漸漲大成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 的大湖。

到了11月至來年的4月,此地氣候轉為干季,洞裡薩湖之水,便往下順著洞裡薩河,往東南方向流,在金邊和湄公河交會之後,續往東南方,經由越南流入大海。也就是說,在旱季的時候,洞裡薩湖面積反而會縮小,僅剩三千多平方公里。

洞裡薩湖可說是湄公河的天然水量調節器,每到雨季來臨時,水深達14公尺;到了旱季時水位最深處僅有2、3公尺,此時行走此間的湖船,將湖底淤泥攪起,故湖的顏色轉成黃色,但即使顏色黃濁如此,仍有當地小朋友跳入湖水淺處戲水。

捕魚為生 水上生活如同陸地



洞裡薩湖的水上人家。(新紀元)




洞裡薩湖的水上警察局。(新紀元)

洞裡薩湖的居民大約有一萬人,生活起居與經濟活動全仰賴洞裡薩湖的湖水。85%的居民以捕魚為生,這幾年到吳哥的觀光客多了,增加了他們一些商機。旅客一下車,當地孩童們便蜂擁而上,或向你賣些手工藝品,或伸手向你要東西,若沒有理會他們,他們倒也不會不高興。

有 趣的是水上的生活方式和平地沒有兩樣,此處有水上警察局、水上醫院、水上餐廳、水上加油站、水上人家和學校。湖中的魚,原來有200多種,近幾年因過度捕 撈,目前僅存不到100種,所以當地政府規定,每年6、7、8、9,4個月中漁類產卵期間不得捕撈,看來全球無論貧富之國,都同樣面臨著自然資源枯竭之 憂。

元《真臘風土記》中詳實記錄

元朝使節周達觀在著名的《真臘風土記》中,稱洞裡薩湖為「淡洋」。《真臘風土記》描繪真臘國都吳哥城的建築和彫刻藝術;詳述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文化習俗與真臘的山川、物產等,其中還記載了當時居住在真臘的海外華人的情況,當時他們被稱為「唐人」。

清 朝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文義頗為賅贍,本末詳具,可補元史佚闕。」如《真臘風土記》中的「耕種」記載:「大抵一歲中,可3、4番收種。蓋四時常 如5、6月天,且不識霜雪故也。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絕無,自4月至9月,每日下雨,午後方下」確實真實的記錄了柬埔寨的農業與氣候。



圖為在柬埔寨洞裡薩湖(Tonle Sap)遊玩嬉戲的小朋友。(法新社)




圖為柬埔寨首都金邊巴薩河岸的住家。巴薩河是湄公河(Mekong River)和洞裡薩湖(Tonle Sap)彙集後再分出的支流。(法新社)







洞裡薩湖的夕陽美景。(法新社)



陽光透過雲層,照向洞裡薩湖的奇特景觀。(法新社)






来源:新紀元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