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喜歡讓患者打吊針?揭秘靜脈點滴


在口服、皮下肌肉注射和靜脈滴注三項給藥方式中,前兩者被醫學界公認是最安全、最益於患者身體健康的方式,為何靜脈滴注還會如此盛行?為何「一生病就打吊 針」成為幾乎所有患者的就醫習慣?為何醫生樂於採取靜脈滴注的方式來作為最普遍的治療手段?為何「口服藥」和「肌肉注射」 兩種給藥方式會退居幕後?

經過大量走訪調查,相關部門所得出的結論是:患者習慣於打吊針,不僅僅是患者單方面的就醫意願,還與醫生的引導、醫療制度的完善密切相關。

大病小病都打「點滴」

·藥物(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的1310起藥物不良反應案例中,八成以上與靜脈滴注有關。

·現實生活中,被聯合國衛生組織推薦的最後一種給藥方式——靜脈滴注卻成為了目前醫院為病人給藥或病人要求的一種常態。絕大多數病人並不清楚靜脈滴注可能帶來的藥物不良反應隱患,而部分深知此理的醫生卻未盡到告知義務。

·在藥物不良反應人群中,兒童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更讓人擔憂的是,由於兒童無法及時反饋藥物不良反應,給監測帶來了很大困難。

·當靜脈滴注成為治病給藥的常態後,治療費用因此變得貴了起來,很多人因此無法承受看病費用。這,已逐漸成為一個怪圈。

「以前我們生病都吃藥、打肌肉針,現在都去挂吊瓶,注射室挂得像蜘蛛網一樣。」藥監局一位處室負責人毫不隱諱地感嘆道。

這種「一生病就打吊針」的做法,已經到了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時候了。近日,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共報告1310例藥品不良反應,其中1052例是由靜脈滴注輸液所引起——靜脈滴注已經成為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最大隱患。

據瞭解,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給藥途徑首選是口服,靜脈給藥為最後手段,在急救以及非靜脈滴注無法給藥時才採用。

建議:臨床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應儘可能避免使用靜脈給藥方式。

臨床應該加強抗微生物藥的合理使用,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微生物藥,減少或避免無明顯指徵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

在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靜脈輸注不應與其他藥品混合配製,並避免快速輸注,加強用藥監護,防止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據瞭解,藥品不良反應的結果有治癒、好轉、後遺症、死亡等情況。絕大多數ADR在停用可疑藥物、給予對症治療後都會好轉或治癒,只有極少數嚴重ADR可能 導致後遺症甚至死亡。但「是藥三分毒」,如何才能避免藥品不良反應?有關藥理專家認為,中藥、西藥都有副作用,患者用藥過程中,若發現出現了與治療目的無 關的症狀、病情沒有改善,反而出現新的症狀,就要考慮是否是藥品不良反應。

醫生要在用藥之後,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現不良反應。此外,還要根據病人體征,個體化用藥,盡量避免多藥並用,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降到最低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