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中國餐已到了讓美國老饕無法忍受的地步嗎?至少對餐館評鑒雜誌《查氏餐館調查》(Zagat Survey)創立者查氏夫婦是如此。這對吃遍、也評鑒過無數美國餐廳的Nina Zagat與Tim Zagat夫妻,6月15日於《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力邀真正的中國廚師登陸美洲。
查氏夫婦在評論中表示,20年前,美國人所知的亞洲食物,都可被歸納並標上「中國的」。然而,隨後大眾吃到了韓國、日本、泰國及越南等各種口味的餐點,除了中國餐館進步緩慢外,其他上述餐館的品質均在這幾年迅速提升,其中以日本餐廳為最;對於經常外食的美國人來說,在中國餐館的經驗顯得百年不變:沒有想像力的舊式餐食、以假物品營造出的帝王裝湟,這些都已是美國人在多年前便看過吃過的。
不過,中國食物在中國境內的好,遠超過在美國吃到的。查氏夫婦舉例,正宗的山東燕窩湯、浙江叫花雞、安徽乳鴿或江蘇脆鰻,在美國哪裡找得到?其他如杭州茶餐、上海毛蟹、雲南火腿,均讓查氏夫婦印象深刻。
就像中國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樣,中國的烹調文化顯得蓬勃有生氣。當資本主義在美國找到落腳之地,餐館變成人們能夠花用餘錢的地方。
根據查氏夫婦的說法,真正的中國菜得到中國才能吃到。
原本百年來由家族人員代代相傳的烹煮技術,已變成廚師在餐館內,將這項技術用於服務客人身上。今日中國菜的風味可區分為八大類,即安徽菜、廣東菜、福建菜、湖南菜、江蘇菜、山東菜、四川菜以及浙江菜。但是查氏夫妻認為,除非人們親自到中國一趟,否則這些菜的地道風味將永遠不會留在人們的唇齒間。
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為,美國境內的中國餐館內,那些毫無光澤的廣東菜、湖南菜與四川菜,無法代表真正的中國菜。要解釋這個現象便要從中國餐點進駐美國之初的歷史說起。
查氏夫婦指出,在無法取得與家鄉一樣的食材下,1960年代在中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 Railroad)工作的中國移民,發明瞭炒麵和雜碎這種拼湊起來、但在中國卻沒人知道的食物。
此外,為了符合19世紀美國人的口味,移民廚師使用又甜又飽滿的醬料搭配食物,但原本以辣為主的中國菜卻從此脫離了家鄉味。
至於今日,想要取得中國食材不成問題,取而代之的困難是,在911事件發生後,技術勞工該如何取得合法居留的簽證。查氏夫婦說,就像在紐約經營Shun Lee餐館集團的Michael Tong,便曾告訴他們,想要在美國開設一個完全的中國餐館幾近不可能,因為光是組成一個廚師均從中國來的烹煮團隊,便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另一名經營中國餐館的Alan Yau,則原本在去年計畫於紐約開設他的第一間餐廳,最後卻因為他無法幫廚師取得簽證,計畫無法如願。
查氏夫妻認為,中國和美國應合作,設立一個「烹飪簽證計畫」,提供中國廚師一個更方便進入美國的管道。若那些擁有中國烹飪經驗的廚師都能來到美國,則在美國的人將可見到中國食物的轉變,吃到同中國境內一樣的風味。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同時吃到孟菲斯(Memphis)風格的烤肉、紐約熟食店食品、非裔食物,或是克李奧爾人(Creole,在路易斯安那州出生的法國人後裔)、墨西哥裔美國人、美國西南方、加州、夏威夷等地風格的食物,會是什麽樣的感覺?若吃到由地道中國廚師烹煮出來的中國菜,則上述問題便有答案,那會像打開時光膠囊般。
當具有權威性的中國菜登陸美國時,查氏夫婦可預見一場食材與風味的革命性改變,扭轉多年來大眾對中國菜的印象。只要回顧美國人對不同食物的接受度,便能看出社會大眾對異國餐食的「野心」。
因此,查氏夫婦歡迎中國廚師與他們分享具權威性的美食,那些不喜歡舊式風格的美國饕客,已準備大快朵頤真正的中國食物。
来源:紐約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