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我的弟弟王小波逝世10週年

作者:王小平 發表:2007-04-12 05: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歲月如流,轉眼已是10年。今日之日,有了許多喜愛小波作品的人,他可謂知音滿天下了。在歲月之流中,他激起了一朵不可忽視的浪花,人生如此,復有何恨。

  細想起來,人們為什麼會喜歡他的作品呢?他的東西不太馴順,不易得到身居要津人物的提倡,又包含一些率性而為、嘯遨自娛的成分,所以也不大好懂,難以成為大眾茶餘酒後點評狎玩的餘興節目。我猜,人們喜歡他,是因為他的那種獨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就像一扇門,通過這扇門,可以進入世界的另一層面。

  在解釋小波何以會有他獨特的感受和思維方式時,我想說的,就是他在生活中一直在走著一條特別的道路,一直在探索著精神上可能的存在方式,尋找著自己的適當位置,用他的話說,就是精神家園。從小時起,一有功夫,他就在呆呆地想著什麼,默默地編織結聚自己的趣味核心。這樣的心理素質,帶有極大的先天成分,雖是後天造成,卻是先天注定。事實上,在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扭曲理性、壓抑天性、單調貧乏的泛政治化時代,在那個8億人看8個戲的藝術沙漠裡,能產生小波這樣的人物,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波的精神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家族傳承,這種家族傳承似乎更多地表現在遺傳素質的傳遞上。我們知道,在某些家族裡,一些遺傳素質會在一代代人身上不斷表現出來。這種遺傳可能來自父系,也可能來自母系。

  小波的母繫在山東,但這一族人多是些甘於寂寞、勤勞本分的勞動者,沒有什麼奇思異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藝術天賦。他的父系來自四川。這個家族不太平凡,在可以追溯的幾代人中,都出現過稟賦過人、不甘寂寞的人物。他的祖父出身寒微,當年是渠縣的一個放牛娃。有一天和他父親在田中吵架,一怒之下離家出走,跑到鄰村,無意間進入了一個學堂。就像許多戲文中說的一樣,在窗外偷聽老師講課。隨後也像戲文中一樣,經過一番巧妙遇合,被老師發現他天賦異稟。幾天後,他父親在學堂找到了他。老師說這孩子聰明過人,不讀書太可惜了。於是我們這位曾祖父傾其微薄財力,開始供他上學。沒想到過了幾年,他竟說讀書太容易了,沒有意思,又挑起竹籃奔走市墟,開始了他的淘金夢。幾年之後,他得到了一個重要信息。當時軍閥混戰,火藥成了奇缺之物。但山裡的一種果實的外殼,恰是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於是他遊說山民,把果殼收集起來,燒成灰,由他出銀收買。這種果殼原是廢棄之物,於是山民大喜過望,擔灰之人,往來絡繹於途。這筆買賣似乎做得很成功。據說他每天銀元入息,要用籮筐來裝,夜夜秉燭,點錢點到三更。於是,這個貧窮的放牛娃,在命運遇合下,竟一變為當地首富。嗣後,他涉足江湖,成了幫會人物,門招天下客,頗有一些草莽英雄的豪情。這段故事,有點傳奇小說的味道,但好景不常。後來共產黨入川,他接下來的命運就不難想像了。據說他跳了城牆,當時沒死,在床上痛苦輾轉,又捱了兩個星期,終於鶴駕西歸。

  他老人家有8個兒子。我們父親排行第三。他和八叔後來都忝為大學教授,按說智力不低,但為族人傳頌的卻是七叔。據說此人聰明絕頂,雙手打得算盤,自學成醫,活人無數。一點靈思,竟然能知未來之事。他在27歲那年,料定家族將有大厄,遂有棄世之想,竟絕食而死。這對於一個正當韶華之年的人是極不尋常的。後來他的預感果然應驗,王家家產抄沒,人丁凋零,八兄弟不剩幾個。無怪族人傳說,王氏男子多聰穎者,惟天不假年,壽算有虧。這個說法到此為止,但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是祖墳風水的原因,還是另一種魔力鉗制?假如事情沒有臨到自己頭上,對這種傳說我一定一笑置之。但在兩年之間,我僅有的兩個弟弟正值英年,相繼過世,這使我對命運的傳說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敬畏之情。

  下面說說我們的父親。他是一個沒有城府、不修邊幅的率性之人。似乎有些藝術天賦,少時詩文篆刻,均有造詣。正像許多早年投身革命的讀書人一樣,有一種性格躁動、不安於室的傾向。當時正當天下危亂之秋,他覺得男兒立身於世,應該做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情,豈能營營役役,老死下。於是他鬧學潮,遭通緝,終於在四川呆不下去,徒步到延安投靠了共產黨。他屬於那種愛恨分明,不肯妥協的人物,想來在官場上得罪了不少人,後來終於受到祖父的株連,中箭下馬,淡出官場,黨籍也沒了。這成了他的終身之恨。

  他有一種川人的剛烈之性,越是身處逆境,越是自強不息,從此閉戶讀書,臥薪嘗膽,想在學術上出人頭地。終於以他半路出家的土八路底子,在當時的邏輯界佔了一席之地,實現了他「沒念過大學,但要教大學」的夢想。

  他平日多半板著臉孔,偶爾也爆發出一種憤激情緒。我一直覺得他沒有什麼浪漫情趣,也沒有什麼奇思異想。他的得意詩作,多是「不作詩豪作酒豪,試問青天有誰高」之屬。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性格單純、情緒熱烈粗放、愛作豪語之人,儘管一生受盡打擊,仍然顧盼自雄,慷慨激盪,很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梁山好漢,但卻與細膩的靈覺沾不上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了他的一份筆記,記載著他早年的一段哀婉的愛情故事,才徹底扭轉了我的印象。它使我意識到,即使有歲月的磨蝕,噩運的摧殘,在結滿傷疤的心底,仍有熾熱的熔岩在流動。

  這故事說來話長。大意是有一年他因不滿包辦婚姻,憤而出走。在前往重慶的水路上,有幾個女學生上了船。因旅途寂寞,且大家都是開明學生,意氣相投,遂相談甚歡。其中有一個女學生,成女士,思想敏捷,開朗健談,給他深刻印象。在路上,成女士給他出了一個謎語:憶當年,綠蔭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黃多。捱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折,莫提起,提起時,淚灑江河。

  我父親素來自負才學,但這回馳騁靈思,搜索枯腸,一猜再猜,屢試不中。為遮羞臉,佯作上岸買花生,但回船時仍無頭緒。這時船家插言道:你們讀書人的事情我本不懂,但這位小姐說的,似是我船上用的一件東西。我父親忙問:是何物?船家道:好像就是我手中的竹篙。我父親心中一動:這船篙與謎面實在契合無比。眼看船家篙起篙落,提起時,水珠點點滴滴,像淚水一樣墜入河中。這個謎語詞句清麗,內蘊一股哀怨之氣,蕩氣迴腸。不禁對那位女學生的蘭心蕙質大為佩服,自此情根已種。到成都後,他們時時往返,遂同墮愛河。這段情緣,就始於那個哀傷的竹篙之謎。當時誰能料到,這哀怨的謎語竟一語成讖。

  當時日寇進犯,二人都是熱血青年,遂相約聯袂北上,到延安參加抗戰。但臨期又有變故。成女士家有寡母,彼此相依為命,而母親病重,難以成行。於是二人灑淚而別,從此天各一方,惟有書雁往返,互道思念之情。隨後是年復一年,說不盡的相思磨折。

  為了不負前方抗敵的情侶,成女士在四川加入救亡活動,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肺病一日重於一日。吾父心中慘痛,曷可言表。最後等到的是訣別的書信。成女士香銷玉隕。這一段愛情,以生死離別的慘痛收尾。當時我父親身在軍營,披堅執銳,夜夜垂淚,遙望南天,惟怨天生男女。這一段情愫,刻骨銘心,卻無處傾訴,實在是痛斷肝腸。再想起當年那個謎語:憶當年,綠蔭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黃多。捱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折,莫提起,提起時,淚灑江河。作為成女士寫照,無一句不驗,真是一語成讖,難道冥冥中果有定數?造化弄人,莫過於此。我父親的一生,坎坷跌宕,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踏進世界,卻收穫了無數悲傷。是命運之手的捉弄,還是遺傳天性的原因?也許兩者都有。不管怎麼說,以他不受羈勒的個性,不能和光同塵的內心,在這個世界上,是斷難討好,斷難「無災無難到公卿」的。遭遇災劫是早晚的事,美國人講話:JustMatterOfTime.幸而晚年時,舊案得到平反,使他的一顆遲暮之心得到不少寬慰。

  小波的出生正趕上我父親中箭落馬、遭受貶黜的時候。一場風波,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來。我母親終日以淚洗面。當時他尚在母腹中,無法不直接承受這種悲哀的影響。他生下來就病弱,而且嚴重缺鈣,(他後來把鈣片當炒豆吃,這與他最終長成一個一米八四的大個不無關係),骨骼都長得與人不同,而且看起來有點傻頭傻腦,我母親常溺愛地叫他傻波子。小時候,我發現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個東西上,然後就陷入冥想,中斷了對外界的反應。這使他帶有一種呆呆痴痴的神情,很不像他那個年齡應有的樣子,站在其他活潑的祖國花朵之間,似乎是一個異類,因此受到了一些誤解。

  有一次,我和姐姐到幼兒園去接他。老師說:你這個弟弟是不是有毛病呀。你看他在籬笆根底下一蹲老半天,不言不語,呆呆地往外看。我一看,果然如此,連忙大叫一聲,「小波」,沒有反應。過了一會,他才回過神來,開始表現得像一個比較正常的孩子。我問他在想什麼,他顯然沒有能力把他想的東西表達出來,支支吾吾地說了一通,終究什麼也說不明白。

  當時正趕上「大鳴大放」的時候,右派們就要遭難了,但卻是我們快樂的大好辰光。那時的大字報貼在席棚上,而席棚無處不在。我們就在席棚下穿來穿去地捉迷藏,經常玩到深夜。那時的人民大學在鐵獅子胡同一號,俗稱鐵一號,曾是段祺瑞政府的所在地,裡面有一個西洋風格的鐘樓,在我們眼裡,就和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一樣,很能激起各種怪誕的想像。有時,我們順著木頭階梯一步步爬上去,看著它內部怪異的輪廓,一直爬到最高的穹頂下,感到一陣陣神秘異樣的氣氛。這氣氛好像從大鐘上、從奇形怪狀的窗口、從每一件古老的飾物上散發出來,令我們胸口收緊,呼吸艱難,很想做一些瘋狂怪誕的事情發泄一下,但又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最終什麼也沒有做。

  後來他上了學,但似乎從來沒成過一個好學生,總是懷著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師把他叫起來回答問題,他站起來,但兩眼平視,一聲不吭,弄得老師無奈他何。「坐下,一分。」他就這樣吃了不少一分,加以不關心課業,有時功課也不做,所以成績單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書,不管什麼紙片撿起來就看,連農作物栽培手冊都看得津津有味。

  雖然落了個傻名,功課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絕不傻。他看書奇快,和我比快時回回佔先。據他說,他一小時能看一百多頁,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頁光景。一陣一陣的,他似乎能理解相當深奧的道理———全看他當時的狀態。當然這本事絕不往功課上用,可抽不冷子也露這麼一下兩下的。

  數學課他沒得過什麼好分數。有一回不知什麼神經搭錯了,居然在學校數學競賽拿了第一名。當老師把這件事告訴我媽時,我媽說什麼也不信,她說:你保準弄錯了,那不是我的兒子。當我聽說這事時,倒一點不覺得奇怪。因為我從來就相信小波是個大智若愚的人,有神鬼莫測之機,早晚會爆個冷門,給大家一個意外驚喜。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塊搗亂,一塊挨揍。說來我們倆都不是什麼好鳥兒,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裡偷雞摸狗,無惡不作,給我爸媽氣得不善。

  當時正當「三年困難」時候,經常餓得兩眼發直。我們就成立了夜襲隊,專在後半夜行動。我們家住在單元樓二層,除正門外,還有一扇門通樓道。這扇門正好在我們倆睡房裡,平常是鎖著的,但我精通配鑰匙之技,這點事還難不住我。

  我們深夜開門溜出來,直奔棗樹林而去。

  當時的人民大學校園裡有一片棗樹林,平時有人看管,只有後半夜才有下手之機。我還記得我爬到樹上,頭上是慘白的水銀燈光,小波在路邊鬼鬼祟祟地給我望風。當時吃的東西萬金難買,為爭一口吃的能打出腦漿子來,所以偷棗是重罪,抓住後要扭送保衛科治罪。據說一個棗要罰五毛錢,考慮到我們偷棗的數量,罰款將是天文數字,所以望風者萬不可少。

  我不分青紅大把劃拉棗子,口袋裝滿了就用皮帶把腰紮緊,順胸脯子往汗衫裡灌。等到肚子鼓得像孕婦模樣,趕緊給小波打個手勢,爬下樹來,往黑影裡開溜,躡手躡腳摸回家去。燈也不敢開,就在黑影裡「哢吃哢吃」吃起來。有時候沒有棗可偷,就掩襲人家的自留地。不管是胡蘿蔔、白蘿蔔,一扯一大把,找個水管沖一衝,回家又是一頓美餐。就這樣,我們度過了「三年困難時期」,不但沒餓死,還長出了個好身板。我有一米七八高,小波竟有一米八四,不能不歸功於我們的夜襲行動。

  那時的人民大學已搬到北京西郊,除了房子外,還有不少草木叢生的荒野之地。也許在大人看來不值一哂,對我們來說卻是遊玩的聖地。我們在樹叢和小山包之間穿行,把自己想像為嘯聚山林的好漢。有時和別的孩子打架,打得塵土飛揚,灰頭土臉,衣服也扯破了,心中卻漲滿中古騎士決鬥時的豪壯之情。當時營養不良,發育欠佳,我們還是盡量用啞鈴單槓之類打熬氣力,盼望著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有一天長出大塊肌肉,就可以傲視群雄,獨步江湖。

  受到尚武精神的驅使,在中國古典小說裡,我們醉心於《水滸傳》,因為裡面有眾多令人心儀的豪俠人物。我們把這本書看了又看,直到倒背如流的程度,甚至不由自主地仿效書中的語言,一張口便是:兀這撮鳥,蓐惱殺人,惹得灑家性起時,一索子將你這鳥廝薣八在這裡。

  我們甚至醉心於製造兵器。我們造過一支手槍。用硬木做成把手,有些孔洞難以加工,就用燒紅的火筷子燙。槍管和槍機用鐵管做,連接的地方用焊錫。子彈裡灌進炮仗裡的黑火藥。如何發火是一個難題,我們最後參照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中提到的方法,採用小燈泡裡的鎢絲,用電池來發火。槍造成了,而且是模是樣。我們到小樹林裡去試射,不敢用手拿著它開槍,就把它槍口朝下綁在樹上,用繩索拉動扳機。扳機扳動後,一秒鐘後才發出槍響。雖然慢了點,在實用上有點問題,但它確是一支有些威力的火器,子彈打進土裡有一寸來深,我們也深為自豪。但好景不長,在第二次試射時,手槍爆炸,成了一堆廢物,還差點傷了人。

  造槍不成,於是小波從舊貨攤上找了兩把舊銼,將一把在爐子裡退了火,用另一把沒退火的奮力銼之,想造出一支賴以稱雄江湖的寶劍。但因為舊銼太禿,或者退火不徹底,經過曠日持久的努力,只是把劍坯兩邊磨下去一層。看來寶劍出爐只能是下個世紀的事情。

  小波平時將這些頑鐵像寶貝一樣藏好,就藏在他的褥子下面。但有一天被人發現他天天在這堆鋼鐵上睡覺,與安徒生「豌豆公主」的童話兩相對照,他遂得了個「鋼鐵公主」的美名。豌豆公主的敏感和嬌嫩固令人驚嘆,他的銅皮鐵骨也實在令人拜服。可謂各擅勝場。

  那時,革命的重頭戲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對我們來說,那是另一個星球上發生的事情。我們生活在革命的層次之外。倒是花樹泥土的氣味,自然中的光影轉換,景物中隱藏的異種氣氛,像謎一樣令我們著魔。有許多優美的意韻出現在眼前,一瞬間真實無比,待你著意捕捉時,它就像煙一樣飄散,於是從頭來起。這個世界原來有如此豐富的藏品,待我們一一品來,不用心急,我們有的是時間。有時,我們坐在陽台上,靜靜地看著暮色降臨。看陽光以無法覺察的細小步伐從這個世界上退去,到處是移動的光斑。想像著遠遠近近的樹林中安詳的暮色,農舍中溫暖的黃昏,以及隨之而來的黑暗中包含的種種神秘,心裏同時品味著許多東西。那種複雜的感覺難以言表,心裏默默地醞釀著一種令人心醉的動人的哀愁。我們在見證著一個緩慢的吞噬過程,整個世界在黑暗中湮滅無蹤,只剩下眼前的有限部分。那些被黑暗吞噬的人又經歷了些什麼?也許並沒有被湮沒的痛苦,只是沉沒在溫暖的暮色中,體驗著一種快意的遲鈍和慵懶。這種夢幻會持續很久,直到家人呼喚吃飯的時候。

  詼諧是小波的另一天性。他喜歡笑謔,經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東西。飯桌上是他馳騁談鋒的地方,時常妙語如珠,以馬克·吐溫式的幽默,惹得眾人噴飯。他對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當時叫《頑童歷險記》大為傾倒。他把這本書翻了又翻,直到它成為一堆碎片(當時紙質不佳)。在我看來,他就是那個頑童。如果環境允許的話,他也會劃著小木船,溜上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島,頂著暴雨在草叢裡穿行,爬到木排上,順著大河漂流而下,學會抽煙,吐唾沫,把飯菜在罐子裡亂七八糟攪在一起吃……幾年之後,他堅決選擇到雲南上山下鄉,沒人知道到底為了什麼。只有我能猜出,他是在藉此實現那個頑童的夢想。可惜天不作美,他在雲南沒能享受幾天快意生活,就嘗到現實生活的滋味。每日吃著粗糲的飯食,口中淡出鳥來,幹活累得要死。偷雞摸狗時不幸遭擒,在農場鬥爭會上繩索纏身,慘遭批判。最後染上重病,鎩羽而歸……如果讓他來安排這個世界,他會讓一切酸文假醋的東西都去見鬼,把文質彬彬的紳士淑女氣得發瘋。然而,他又不僅僅是那個頑童,在詩意的沉思與放浪形骸的狂野之間往來跳躍,亦莊亦諧,才是他最喜歡的風格。而這一點,已經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當時的北京郊區,有不少白楊夾道的大路。有一條在雙榆樹一帶,離人民大學不遠。在一個春日早晨,我和小波在這條筆直的大道上駕車東行。駕的當然是自行車。其中有一輛年紀和我們彷彿,是飛鴿廠第一批產品,做得粗笨結實,儘管經霜歷劫,在我們野蠻的騎行中被撞得有皮沒毛,但架子大體完好,仍堪騎行,被我們叫作腳蹬坦克。它的一個腳蹬子朝裡彎了一塊,每轉一圈,就撞在底樑上,發出鏗鏘之聲。

  當時我們在有節奏的鏘鏘聲中騎車東進,眼前大道如弦,兩邊的曠野向遠方伸延,真是大塊煙景,不禁心旌蕩漾。我想起古人的詩句,就大聲念起來:「大道直如發,春日佳氣多,五陵貴公子,雙雙鳴玉珂。」小波在旁邊縱情大笑。比起詩中的境界,我們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麼,只是身穿補丁衣服,騎著破車,與五陵貴公子有一定差距,但這點可以用想像來補足。我們想像自己鮮衣怒馬,玉面綺貌,在長安大道上行進。隨著馬背的顛簸,玉珂輕叩,發出有節奏的清音,若合符節。而腳蹬子有規律的撞擊,把我們的想像與現實彌合得天衣無縫。

  秋天的時候,我們又在這條路上走過。兩旁高大的白楊夾道,空中落葉飄墜,腳下是厚厚的一層。腳下的路好像永遠走不到頭,我們也願意永遠這樣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國。那是一個令人沉溺的境界。我們在不息的穿越空間中陷入夢境,一切都沒入薄暮之中,空氣也變得粘稠而滯重……當從夢境中醒來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不傳之秘,那就是天國和人間、王子與貧兒、古代和現代的間距其實其薄如紙,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在兩重世界間自由穿行。這種意思,好像成為小波的一個思維習慣。在他的歷史小說裡,他把現實和歷史自由鉸接,用二者之間的反差和氣氛變換製造出一種特殊韻味,傳達出他內心的感覺。

  光陰荏苒,在日常瑣事的卵石沙礫中,是清澈的潺盢流水,而美好的意象,像水面上的閃光,漸漸遠去。那時的小波,因為年紀尚幼,沒有寫過什麼東西,但卻在積累著美的印象,孵育著自己的趣味,或者說,一顆趣味的內丹。

  在我看來,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都有一顆自己的內丹。他們行住坐臥,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著這顆內丹,像練氣士一樣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間的精氣,使這顆內丹在感覺的滋養中成長。當內丹大成時,它會以一種奇異的方式與外界發生感應,此時藝術家趣味大成,進入一種高超的境界,談笑咳唾,皆成珠玉。這種內丹實際上就是一種對純美境界的把握,一種至高的品味。品味是游離於文字之外的,它與學問的關係不大。有的人學富五車,品味只是初等。有的人目不識丁,卻具有一種靈覺,能與高品味的東西發生共鳴。無論如何,人和人之間存在著品味差別是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情。人們喜歡小波的作品,實際上是喜歡他的品味。他的東西,雖然有時語涉男女之事,但品味高絕,絕非皮肉濫淫之蠢物(曹雪芹語)眼中的色情描寫。

  事實上,男女之事,是一件上天賦予人類的恩物,挾帶著一種無與倫比的美好而強烈的感受。如果用純淨的心態去看它,它就是純潔的,因為它像風生雲起,水流花開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

  小波作品的價值,從一個方面來說,在於他顯示了一種獨特的高尚品味,一股塵世中的清純之氣。這些東西淺者識其淺,深者識其深,惟有緣者得之。而有緣人再傳有緣人,這一團精神能量也許就此傳遞下去,不致泯滅。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生於北京。1968-1971年,雲南農場知青。這段經歷成為他最著名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黃金時代》的背景。1971到1974年病休在家,1974-1975年,山東牟平插隊、後作民辦教師。1975-1978年,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器件廠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的寫作背景。1977年,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相戀,後結合。1978-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就讀於貿易經濟商品學專業。1982-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開始寫作《黃金時代》。1984-1988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小說,其間得到許倬雲先生的指點。1988-1991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1991-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北京。出版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黑鐵時代》、《地久天長》。紀念、評論集有:《浪漫騎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畫傳》。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榮膺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使王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



来源:煙臺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