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風韻的生命之橋—侗家風雨橋

作者:楚筠/整理 發表:2006-10-24 07: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侗鄉風雨橋

走近侗寨,但見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座座建造精巧整齊的侗家建築,吊腳樓、風雨橋、鼓樓,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處處透出一種含蓄的美,講述著侗族人的生活,體現出他們燦爛的傳統文化。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人的後裔,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分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分移至廣西定居下來。
  
侗族村寨中的木質建築獨具特色,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越人「干欄」式建築的特色,並且在工藝、造型、布局、功用等方面均具獨創,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侗族木建築文化。為世人所讚嘆的侗族風雨橋,就是侗族木建築文化的精品。
  
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侗鄉的寨裡、寨外,無論是有河沒河,處處都建有造型美麗、氣韻非凡的風雨橋。風雨橋又稱「花橋」,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其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下部是由長方形大塊青石圍砌,料石填心的墩臺;中部是木質橋面,採用密佈式懸樑托架簡支梁體系;上部是亭廊,採用榫鉚銜接的樑柱體系,亭廊的柱間設有坐凳欄杆。亭子坐在墩臺之上,與墩臺一一對應,造型主要有歇山式、鑽尖式和挺頤式三種。欄杆外還挑出一層風雨檐,以便遮風擋雨。
  
風雨橋一般建在侗寨下方的溪河之上,相傳可以阻擋邪氣,保護村寨風調雨順,故稱風雨橋。廣西三江縣古宜鎮北的砟林溪馬安寨中有一座壯美的風雨橋----程陽橋,如彩虹臥波,坐落在悠悠綠水之上,周圍是小道涼亭,鳥語花香,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與趙州橋、瀘定橋及羅馬尼亞諾娃沃鋼樑並稱世界四大名橋。
  
程陽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六角青石墩木面橋,長約65米,高16米,建橋時不用一釘一鉚,大大小小的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整座橋造型優美、氣勢恢宏,由兩座橋頭亭,三座橋中亭組成。各個橋亭的造型都不相同,遠遠看去,高低起伏,別有韻味。
  
關於風雨橋,侗鄉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侗鄉半山上住著一對恩愛的小夫妻,有一天,兩人相攜同去山間做活,經過村邊的河上的小木橋時,河水突然暴漲,但聽一聲驚呼,妻子落入河中,原來是河中的螃蟹精作怪。這是,一條花龍飛來,打敗了螃蟹精,救出妻子。村民們感念花龍的恩德,便將原本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還把這種橋稱為「花橋」。
  
在侗族人心中,風雨橋可以算作他們的生命之橋,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必須走過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橋,否則,便會迷失人生的方向,所以每年的除夕之夜,侗族人會帶上自己穿過的衣服上抽出來的一綹棉線、一小包茶葉和一點鹽巴,放在自己的那一座渡橋下,祭祀自己的生命橋,這個儀式稱作「暖橋」。
  
一座座如彩虹般飛架在山間的風雨橋影射著侗家的文化和風俗,坐在橋邊的長凳上,只見侗寨內外河溪蜿蜒,橋邊綠樹簇擁,農婦在田間耕作,遠處是依山傍水的侗家吊腳樓,鱗次櫛比,好一派悠閑的田園風光,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