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周圍島嶼羅列,文化上對於海的感情應該是豐富與澎湃的。但是,幾十年來對於海洋的「鎖國」教育,我們對海的印象是「惡水」,對海的需求是掠奪,從河海交界潮間帶的填海造陸,長堤圍堵而成的「堡島」,無限採捕的掠奪,流向大海的污染,到珊瑚礁日益的衰敗,都是我們對海陌生、害怕與誤用所產生的後果。
到頭來,我們自食惡果:漁業資源枯竭、地層下陷後海水倒灌、被環境賀爾蒙、重金屬、藥品等污染的水產品,還有原油污染和國際漁業糾紛。為何生為海洋子民的臺灣人,連最基本「免於恐懼」海洋的自由都被剝奪了?
八年前成立的珊瑚礁學會,是臺灣第一個全力推動海洋保育的民間社團。歷經一九九七國際珊瑚礁年、一九九八國際海洋年、一九九九全球珊瑚大白化等大事件後,珊瑚礁保育的聲音在臺灣的海洋慢慢起了波瀾。
然而,過去這五年,珊瑚礁保育的挫折多於成就,諷刺的是,挫折多來自政府。推不動的是龐大與遲鈍的政府管理單位,擋不住的是博物館與媒體置入性行銷的瘋狂消費觀光。
就在珊瑚礁保育行動節節敗退時,一盞明燈乍現─臺灣海洋子民的保育自覺開始了。經過許多老師和志工們長期的努力與教育,二○○五年恆春海洋保育協會和綠島保育協會分別成立。這種住民自覺的行動意義重大,代表著海洋保育意識的覺醒,不再是由上而下的政令宣導,而是由下而上的保育落實。
這次,綠島住民自己下海拍攝影帶,記錄存活珊瑚的數目,到拒絕電線桿礁船入港的行動,完全體現了海洋子民澎湃如大海的熱忱與人文關懷。同樣的,恆春海洋保育協會所要面對的,更是無窮盡的觀光人潮所帶給墾丁珊瑚礁的困擾與影響。
他們所要傳達的訊息很簡單,請主政者不要忽略他們的聲音,也請主管單位要走出臺北的冷氣房,到臺灣的海裡去看看珊瑚、看看魚群,讓海洋立國、海洋保育成為行動,而不只是口號。
(作者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自由時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