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北京的輿論,一方面為中國能夠花費巨資收購美國大企業而自豪,不乏狂熱民族主義的論調;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中國還應該繼續韜光養晦,有所節制,不要因小失大,挑這個時候為「中國威脅論」火上加油。當然也還有輿論批評美國把政治力介入到正常的商業活動當中,中國外交部親自出面強調這一點。但是他們忘記,中國即使加入了WTO,也不許外資掌控中國電訊與金融行業所屬企業股權的50%以上,理由不就是涉及國家安全嗎?難道中國有國家安全問題,美國就沒有?人民幣升值成本減少一般認為,中海油提出的收購價格很有吸引力,因為185億美元高過美國自己公司雪夫龍的 163億美元。中海油之所以如此勇猛,除了國家和母公司的融資支持外,還應該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的因素。如果如同傳言般,人民幣將在這幾個月內升值,那麼實際成本就減少許多了。
如果的確有中國的國企成功收購了美國的大企業,也不知道中國企業文化與美國企業文化的衝撞會產生什麼結果,不會有什麼「一企兩制」的神話出現吧?結果如果不是把企業搞垮,也會倒退。
中國國企上市為了圈錢而正當中國國企「大長中國人的志氣」收購美國企業的時候,也有中國企業急於把股權出售給外資企業。這些企業還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命脈企業,那就是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政府願意如此「賣國」,其中自有隱衷。
眾所周知,中國的國有銀行因為是其他國企的債權人而壞帳高企,技術上都已經破產。因此雖然經過剝離壞帳與其他數字遊戲,仍然不能得到華爾街的認同而在美國上市,特別是中國人壽爆出上市醜聞之後。因此唯有拿到「一國」之下的香港上市。當然,香港投資者對「中國概念」也小心翼翼。六月上旬在香港上市的「神華」,是煤炭電力概念,以目前中國能源短缺,應該是人們追逐的對象,但是市場反應平淡,上市第一天就跌破底價。六月底上的中國遠洋航運公司(中遠控股)反應更差,第一天上市也跌破底價。中國國企上市就是為了圈錢,中國的老百姓已經不信任而導致中國股市崩盤,需政府不斷注資托市,資訊自由下的香港投資者,自然也不會輕易上當。
當然也有例外的是六月下旬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銀行得到熱烈歡迎,這是什麼原因呢?中央為交行在香港上市注入30億元人民幣,以抵消部分壞帳,但是更重要的是總部在英國的匯豐銀行控股公司在去年以接近17.5億美元入股19.9%的交通銀行股權。認購交通銀行的香港政商名流不諱言因為信任匯豐而認購交行。根據規定,兩年後匯豐還可以入股交通銀行到四成股權。去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平安保險,也因為匯豐在上市前後入股近兩成而為投資者所歡迎。但是遠高於市值的認購價,導致有小股東在業績發布會上提出質疑,擔心匯豐太看好中國的發展。
中國國有銀行挾洋自重由於交通銀行得到熱烈認購,其他銀行為之眼紅,在紐約、倫敦上市困難重重而董事長張恩照卻因貪污被捕的中國建設銀行遂趕緊讓美國銀行入股,6月17日,雙方達成協議,美銀以25億美元入股建行9.9%股權,並且在五年內有權入股19.9%股權。這是中國國有銀行引入外資最多的一次,而且價格比匯豐認購交行便宜,說明中國急售之心。建行不但引入美銀作策略股東,也引入新加坡的國營淡馬錫控股公司,以14億美元取得中國建設銀行5.1%的股權,並計畫該銀行上市時,再投資十億美元入股。如此一來,淡馬錫與美銀將擁有基本相同的股權。本來美銀反對淡馬錫入股,為何最後會同意,還不得而知。而中國銀行則有意引入瑞士銀行,甚至德意志銀行或蘇格蘭皇家銀行。總之,中國的國有銀行紛紛以「挾洋自重」為時尚。
這些外國投資機構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而入股,但是在可以見到的未來,不可能擁有中國國有銀行的控股權;換一句話說,他們無法取得銀行的決策權。中國聲稱外資入股是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如果大股東拒絕改革,繼續腐敗,而且一再承擔國有企業的壞帳,這些外資也無可奈何。中國政府對外資銀行在中國開設分行一再刁難,卻歡迎他們入股國有銀行,目的就是把他們拖下水。一旦中國出現金融危機,這些外資銀行就要有難同當、共同救國了。
(臺灣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