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學校你最不喜歡的課程是什麼?為什麼?
這個問題外企不希望求職者直接回答「數學」、「體育」之類的具體課程,如果直接回答還說明瞭理由,不僅代表求職者對這個學科不感興趣,可能還代表將來也會對要完成的某些工作沒有興趣。這個問題外企招聘者最想從求職者口裡聽到:我可能對個別科目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正因為這樣,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這門課程,通過學習對原本不感興趣的科目也開始有了興趣,對於本來就有興趣的科目我自然學習得更認真,所以各門課的成績較為平衡。通過這樣的問題,外企可以找到對任何事情都很感興趣的求職者。
3.說說你最大的優缺點?
這個問題外企問的概率很大,通常不希望聽到直接回答的缺點是什麼等,如果求職者說自己小心眼、愛忌妒人、非常懶、脾氣大、工作效率低,外企肯定不會錄用你。外企喜歡求職者從自己的優點說起,中間加一些小缺點,最後再把問題轉回到優點上,突出優點的部分。外企喜歡聰明的求職者。
4.你認為你在學校屬於好學生嗎?
外企的招聘者很精明,問這個問題可以試探出很多問題:如果求職者學習成績好,就會說:「是的,我的成績很好,所有的成績都很優異。當然,判斷一個學生是不是好學生有很多標準,在學校期間我認為成績是重要的,其他方麵包括思想道德、實踐經驗、團隊精神、溝通能力也都是很重要的,我在這些方面也做得很好,應該說我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如果求職者成績不盡理想,便會說:「我認為是不是一個好學生的標準是多元化的,我的學習成績還可以,在其他方面我的表現也很突出,比如我去很多地方實習過,我很喜歡在快節奏和壓力下工作,我在學生會組織過 ××活動,鍛練了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 有經驗的招聘者一聽就會明白,外企喜歡誠實的求職者。
5.說說你的家庭。
外企面試時詢問家庭問題不是非要知道求職者家庭的情況,探究隱私,外企不喜歡探究個人隱私,而是要瞭解家庭背景對求職者的塑造和影響。外企希望聽到的重點也在於家庭對求職者的積極影響。外企最喜歡聽到的是:我很愛我的家庭!我的家庭一向很和睦,雖然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普通人,但是從小,我就看到我父親起早貪黑,每天工作特別勤勞,他的行動無形中培養了我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勤勞的精神。我母親為人善良,對人熱情,特別樂於助人,所以在單位人緣很好,她的一言一行也一直在教導我做人的道理。外企相信,和睦的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6.說說你對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看法?
外企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只有有備而來的求職者能夠過關。求職者可以直接在網上查找對你所申請的行業部門的信息,只有深入瞭解才能產生獨特的見解。外企認為最聰明的求職者是對所面試的公司預先瞭解很多,包括公司各個部門,發展情況,在面試回答問題的時候可以提到所瞭解的情況,外企歡迎進入企業的人是 「知己」,而不是「盲人」。
7.就你申請的這個職位,你認為你還欠缺什麼?
外企喜歡問求職者弱點,但精明的求職者一般不直接回答。他們希望看到這樣的求職者:繼續重複自己的優勢,然後說:「對於這個職位和我的能力來說,我相信自己是可以勝任的,只是缺乏經驗,這個問題我想我可以進入公司以後以最短的時間來解決,我的學習能力很強,我相信可以很快融入公司的企業文化,進入工作狀態。」外企喜歡能夠巧妙地躲過難題的求職者。
8.你期望的工資是多少?
外企的工資水平是很靈活的,何種能力拿何種工資。外企喜歡直率的人,但這個問題卻不能正面回答,外企希望聽到:「以我的能力和我的優勢,我完全可以勝任這個職位,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貴公司對這個職位的描述不是很具體,我想還可以延後再討論」。外企歡迎求職者給其定薪的自由度,而不是咬準一個價碼。
9.你能給公司帶來什麼?
外企很想知道未來的員工能為企業做什麼,求職者應再次重複自己的優勢,然後說:「就我的能力,我可以做一個優秀的員工在組織中發揮能力,給組織帶來高效率和更多的收益」。外企喜歡求職者就申請的職位表明自己的能力,比如申請營銷之類的職位,可以說:「我可以開發大量的新客戶,同時,對老客戶做更全面週到的服務,開發老客戶的新需求和消費。」等等。
10.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外企的這個問題看上去可有可無,其實很關鍵,外企不喜歡說「沒有問題」的人,因為其很注重員工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外企不喜歡求職者問個人福利之類的問題,如果有人這樣問:貴公司對新入公司的員工有沒有什麼培訓項目,我可以參加嗎?或者說貴公司的晉升機制是什麼樣的?外企將很歡迎,因為體現出你對學習的熱情和對公司的忠誠度以及你的上進心。
倍 可 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