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的教育下,李颙不仅安于贫困,还养成了高尚的节操。(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李颙,字中孚,号二曲,盩匡(今陕西周至县)人。他是清朝著名思想家、理学名士,在关中一带极为有名,与当时的黄宗羲、孙奇逢,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后来,李颙应邀到江南的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所到之处,求学者云集。后来他返回陕西,江南人士仍十分怀念他。常州的延陵书院,甚至画了他的肖像,寄托对他的思念。晚年时,他居住在陕西富平,一心钻研学问,杜门谢客。当时只破例与思想家顾炎武往来,并热情款待之外,其余客人一概不见。
李颙不肯应清廷征召而出来做官,曾多次婉拒。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曾召见李颙,意思是希望他出来做官。李颙不肯应召,派儿子李慎言前往康熙帝的行宫,呈述不出来应召的情由,并将自己的《四书反省录》等著作,送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看了后,受到感动,御书“操志高洁”四字褒奖他。
母亲的教育成就了李颙
李颙的父亲早逝,家中十分贫穷。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与母亲(彭氏)对他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李颙年幼时,他的父亲李可从在明朝任官。这时,适逢张献忠起义,李可从奉命跟从巡抚汪乔年,去讨伐。临行前,他将自己的一颗牙齿拔下,交给他的妻子彭氏,对她说:“如果战败了,我将死于沙场上,你好好地教育我们的儿子!”后来,明朝战败,李可从战死于沙场上,遗骨没能运回家。彭氏将丈夫的牙齿,埋葬掉后,将坟墓称作“齿冢”。
由于李家十分贫穷,彭氏为了抚养儿子,可说是历尽艰辛。她抱定主张,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旁人见他们母子俩,无依无靠,生活无着,便劝彭氏道:“与其这样贫困,不如让你的儿子,干活养家吧!”还有的人更热心,要介绍李颙到县衙去当差,以解决母子俩的生活问题。对此,彭氏一概不同意,她坚持要儿子跟从老师读书。
但是家贫,交不起学费,所以没有一个老师肯收李颙这个穷学生。这时,彭氏对儿子说:“有经书在,何必一定要找老师!”于是,母亲开始亲自教儿子读书,每天将忠孝节义之类的事情,讲给儿子听,督促儿子好学上进,向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看齐。
李颙虽然家贫,亦不收受他人东西
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艰辛,有时甚至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但是母子俩照样坦然处之。在母亲的教育下,李颙不仅安于贫困,还养成了高尚的节操。他超凡脱俗,以昌明理学为己任。尽管家中贫穷,若有人送东西给李颙,他也不肯接受。有时人家送过来,他送回去,如此往返十来次,最终李颙还是不肯接受。有人劝他说:“互相交往赠送礼物,像孟子这样的圣人,有时也不拒绝。”
李颙答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凡事都不如孟子;即使这一件事,不遵照孟子的办法去做,也绝对没有什么害处。”
正因有了彭氏的悉心教育及李颙本人善于接受教育的资质,能够自己砥砺情操,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家。
彭氏真不愧是一位勤劳刻苦、贤良卓越、伟大的母亲!
(事据《清史稿•李颙传》、《国朝先正事略》)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